郑培凯“书写斯文”系列书法展

上海明珠美术馆

活动时间:2023-08-16 至 2023-09-16

活动地址:上海市闵行区吴中路1588号爱琴海购物公园8F-801

2023年8月16日至9月16日,上海明珠美术馆、新华文创·光的空间携手《书城杂志》与新华园,共同策划举办“姹紫嫣红开遍——郑培凯‘书写斯文’系列书法展”。郑培凯教授是文化史家、书法家、诗人、教育家,著作及编著百余种,所涉学术范围甚广,以文化意识史、文化审美、经典翻译及文化变迁与交流为主,曾任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主席,现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香港分会主席。

郑培凯书法作品《牡丹亭·惊梦》【皂罗袍】

作为“喜欢写字的读书人”,郑培凯幼习书法,喜爱研究戏曲文学,尤其是汤显祖与昆曲。本次展览以其新作《昆曲传承与文化创新》(文汇出版社)的出版为契机,甄选展出近50幅书法作品,包含《牡丹亭》《玉簪记》《渔家乐》等经典昆曲曲目中最脍炙人口的唱段,并有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唐宋大家最令人耳熟能详的诗词代表作,以及苏州评弹等多元江南文化传承。好一个“姹紫嫣红开遍”,好一个“唱不尽的江南,好呀好风光”。

郑培凯书法作品苏州评弹《江南好风光》

本次展览与2023上海书展同期开幕,设于书展分会场之一的新华文创·光的空间的核心区域——心厅,这里也是书店与明珠美术馆贯通相连的多功能复合空间。作为独特的“有书店的美术馆”和“有美术馆的书店”,艺术与阅读在明珠美术馆与新华文创·光的空间创新融合。自2017年创立伊始,明珠美术馆即自主策划举办“艺文两栖人”系列展览,旨在发掘国内与国外优秀的创造者,策划展出他们跨越文字与图像的艺术创作,通过独特的视角与策展理念,展现字里行间的诗,开启了一次次独特的有关文字与视觉艺术的冒险。

星空书海环绕的光的空间·明珠美术馆·心厅

“姹紫嫣红开遍——郑培凯‘书写斯文’系列书法展”作为“艺文两栖人”系列展览的第九期,延续文学与图像的跨界交融理念。新华文创·光的空间、明珠美术馆馆长、策展人李丹丹博士表示:“‘艺文两栖人’系列展览秉持一贯打破艺术门类间藩篱、走出传统展览空间桎梏的策展理念,也因着‘展厅’设立在由安藤忠雄设计的‘通向天空的被书籍包围的’独特场域,其间的艺术展示、书籍陈列、讲演活动等等行动,在充满象征意义的上下文中,构建起一个独特的关于文学、艺术、人生与社会的多维立体‘剧场’。”明珠美术馆8楼展厅“重返自然”国际艺术群展同步进行中。

喜欢写字的读书人

郑培凯自序

我不是专业书法家,只是喜欢写字的读书人。从中国文化传统的承续来看,当属斯文一脉,钟意写字,沉浸于书写文学经典,神交古人。得到上海新华发行集团和红星美凯龙家居集团支持,由上海明珠美术馆、新华文创·光的空间、《书城杂志》、新华园等联合邀请我举办“姹紫嫣红开遍”书法展,在我的昆曲艺术专著《昆曲传承与文化创新》出版之际,在光的空间重续“书写斯文”系列,真是十分荣幸。

我从小练习毛笔书写,是因为父亲的鞭策与鼓励,算起来有七十年了,可谓毕生从事,却从未想过自己会以书法名家。对毛笔书写汉字,能够延续一生,一方面是因为迷恋汉字的结构,喜欢笔画线条的变化,另方面则是喜爱文学经典的审美境界,让我通过诗文的想象,超越俗世的喧嚣。

强调自己的毛笔书写不属于专业的书法艺术,并非矫情,而是正本清源,说明我写字是为了传习摹写,自娱娱友,不是为了展示艺术创作,没有任何登上艺术殿堂的企图。我是个喜欢写字的读书人,最多只能称为写字家,最主要的乐趣,是在写字的过程中,体会文学经典的书写呈现过程,让自己浸润于审美想象,翱翔在无何有之乡,谛观鸢飞鱼跃,享受明月清风。书写古典文学,在一笔一捺之中,冥想李白杜甫苏东坡挥毫作诗的神态,是一种无尽的心灵提升,也就在写下每一个字的当下,深刻体会了诗人的锦心绣口如何落笔成为文字。

郑培凯书法作品《牡丹亭·惊梦》【步步娇】

我像古代蒙童一样,抄过《千字文》,也像过去的读书人一样抄过《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觉得每次抄书都能温故而知新,体味前所未有的审美境界。还在研读李贺与李商隐的时候,抄过整本《李长吉歌诗》与《玉谿生诗集》,感到他们诗中的孤冷诡谲似乎逐渐增加了温暖,蹊跷朦胧也明朗了起来,就暗自欣喜,觉得是伏案书写之功,在相濡以沫之中带进了自己的体温。

由于自己研究汤显祖与戏曲文学,也就经常抄写曼妙动听的曲文,揣想舞台上声情并茂的艺术展现。从《西厢记》《琵琶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到《缀白裘》收录的唱词,我都曾濡墨运笔,凝神致意,一笔一划,在宣纸上用心抄写,而抄录最多的则是《牡丹亭》的曲文。或许有人问,你用毛笔书写戏曲,这不是书法艺术吗?我总是忙不迭地阙疑,说不是书法,是写字,是抄书,抄我心仪的戏曲艺术。

写毛笔字必须临摹古人书帖,却又觉得自己不属于书法艺术领域,不应该受到临摹的拘束,戴上一副临摹的手铐,硬把自己归入某一流派。我喜欢读帖,是因为欣赏古人信手书写所流露的乐趣,其中展示了个人追求的书写风格。后来读到黄山谷论书法临摹的一段话:“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会之于心,则下笔时随人意,自得古人书法。”不禁大乐,原来我的习字法,竟然暗合古人学书的奥秘,耳濡目染,自然进入意识深层,天长日久,也就融会贯通,成就一家之体。

郑培凯书法作品《玉簪记·琴挑》【懒画眉】

我写字,跟写诗一样,只是自己脾性与爱好的发抒,也就从未理会书法理论的指引。近来重新揣摩古人用笔的蹊径,条理了自己写字的心路历程,才发现自己在书法上的摸索,原来还是循着二王的帖学传统,一脉相承。我特别锺意褚遂良、欧阳询、苏东坡、米芾、张即之、赵孟頫、文征明与王文治,还曾醉心杨凝式《韭花帖》的舒爽颖亮。我亲近的书艺,无论是结体还是运笔,都像雪霁之后晴朗的冬日,梅花绽放,映照着蓝天白云,散发沁人心脾的芳香。

文征明曾说:“自书学不讲,流习成弊,聪达者病于新巧,笃古者泥于规模。”批评的是当时的浮躁风气,没有书学基础就求新求变,企图以花巧怪奇来掩饰书法的低劣,而自夸为艺术创新。对于这种假借涂鸦作为另辟蹊径的行为,明眼人一看便知,只能唬弄附庸风雅的群氓。苏东坡也曾说过:“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能庄语而辄放言,无足道也。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立而能行,未能行而能走者也。”且不论他们的书写体会是否合乎汉字发展的规律,从书写斯文的角度来看,却显示了应该如何对待汉字书写,展现最基本的景仰与敬意。我们写字,是书写汉字,书写中华文明创造的文化瑰宝,能不为之肃然起敬吗?

在书写斯文的长河中,我只是一叶扁舟,平日泊在岸边看风景,看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偶尔也会解缆放帆,在波涛之中弄潮,就如苏东坡所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其乐何如!

郑培凯

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

曾任教于纽约州立大学、耶鲁大学、佩斯大学、台湾大学、新竹清华大学等学校,1998年到香港城市大学创立中国文化中心,任教授、主任。原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主席,现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香港分会主席、团结香港基金学术顾问、香港集古学社社长、浙江大学客座教授、台湾逢甲大学特约讲座教授。2016年获颁香港政府荣誉勋章。

文化史家、书法家、诗人、教育家,著作及编著百余种,所涉学术范围甚广,以文化意识史、文化审美、经典翻译及文化变迁与交流为主。

近著有《几度斜晖苏东坡》《此心安处》《汤显祖:戏梦人生与文化求索》《多元文化与审美情趣》《历史人物与文化变迁》《文化审美与艺术鉴赏》《遨游于艺》等;主编《九州学林》季刊、《中国茶书(五卷本)》(合编)、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A Documentary Collection(合编)、《中国文化导读》(合编)。策划主编“青青子衿”“坐看云起”名家学术系列,“戏以人传”昆曲系列,以及“史景迁作品”丛刊、“近代海外汉学名著译丛(百种)”等。

创意推荐
非遗版画「喜神」
¥ 34
非遗版画「财神之神」
¥ 32
人猿星球(凯撒)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