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勇个展:破题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黄竹坑空间)

活动时间:2023-09-02 至 2023-10-09

活动地址: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岛黄竹坑业勤街39号Landmark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荣幸地宣布将于9月2日下午3点,在香港黄竹坑空间推出艺术家尤勇的个展“破题”。展览由汤宇策划,展出艺术家最新创作的40余件绘画作品。

《新华南路777号》,布面油画,150 × 360 cm,2023

陈丹青曾评价:“尤勇近乎全能,肖像、人体、风景、静物、大尺寸、小件、布面、木板,他都画。他也近乎全知,从埃及的法尤姆肖像到新世纪具象画各路妙品,当然,包括中国的传统美学,他都在眼,而且在心。”尤勇过往对于传统和经典的迷恋,不断地为自己的绘画面貌标记着历史坐标,形成了他的视觉表达风格的多变和多元。虽然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很少看到历史变革和社会变迁所承载的文化矛盾和社会焦虑,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他有着明晰笃定的主体意识和行动轨迹。这次展览中,尤勇2022-2023年创作的一系列新作有着明确的转向——向外突破了经典油画语言的视觉逻辑,向内吸收转换中国传统绘画的文脉和程式。在我视域中,这种转向正是尤勇梳理自身绘画语言和逻辑的破题之法。

《新华南路777号》局部

对技术语言的天生敏感和驾轻就熟,让写生成为尤勇对当代社会进行观察思考最直接、最有力的视觉工具。对他而言,画得准从来不是什么难题。今年暑期,尤勇在新疆创作了一批人物肖像如《望》《桃色》《玫瑰》等等,这批作品似乎并没有按照他以往的绘画惯性和语言逻辑来呈现。首先他在作品规格上给自己设置了难度,选择了120×50cm和80×30cm的长尺幅,这在写实肖像绘画中并不常见,促使他重新考量整体构图和空间层次。在画面表现上,他放弃焦点透视的空间关系以及大尺度的视觉留白,更多地使用简洁的色彩和平涂手法,在一定程度上舍弃了对人物质感和体积的刻画、塑造,让人物、背景和环境形成一个整体单纯的平面空间。

这次展出的四联画《新华南路777号》也是如此,多人聚会场景被铺陈为一个流动性的平面空间。他不再纠结于空间关系的调配取舍,用渲染式的平涂替代了面面俱到的笔触和刻画,他有意识的给绘画语言做减法,单纯和直接的画面反而更直击人心魄。

《桃色》,木板油画,120 × 50 cm,2023

《望》,布面油画, 120 × 50 cm,2023

面对不同的母题,尤勇似乎总有办法找到他的切入点,将问题意识与个体经验相连。《餐桌上的家》《聚众独处》《心猿意马图》等作品是他参加一档绘画综艺的命题创作。在叙事策略上他选择将日常生活仪式化和装饰化,带着对生活经验的超越,用隐喻或象征的手法进行暗示,给人一种陌生和疏离的视觉体验与审美认知。

《餐桌上的家》,布面油画,160 × 280 cm,2023

《聚众独处》,布面油画,180 × 320 cm,2023

《聚众独处》局部

《餐桌上的家》是用一种俯瞰式的构图来描绘家庭晚餐,铺满大方桌的各色菜式,以及围坐的六个人、三条狗和两只鹦鹉。但在这场家宴中,人与动物似乎比家人之间更为亲近,艺术家不留痕迹的隐喻着一种当代家庭的困境。《聚众独处》描绘的是一场草地上的聚会,河畔公园里微微泛起的水波、轻拂低垂的柳枝以及白色餐垫共同营造了一个惬意的氛围,而参与聚会的七位男女却各行其事,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彼此之间并没有过多的交流。艺术家驾轻就熟将思考融入对现代生活的描绘之中,以一种冷静的笔法反思当下的日常瞬间,提示了当下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心猿意马图》中,尤勇充分发挥了他的绘画才能,舞台空间的营造和象征隐喻的表现信手拈来,而传统山水作为背景似有似无又给作品带来一种超现实的意味。历经多年西方艺术传统的沉淀,尤勇似乎意识到经由中国文本和历史脉络展开研究线索的重要性。虽然还是从“西方”的语法和前提出发,但尤勇主动把艺术坐标往中国的绘画传统拉回了一些。我们回头看他2021年创作的《写生海错图》,还是写生的办法,但画面的经营和作品的题签,都有意的借鉴了绘画长卷的形式。而在《法螺纵浪图》中,从构图、用笔、设色到氛围营造,似乎都能看到南宋画家马远的影子,这也是他用油画材料表达水墨意境的一种尝试。而这次展出的《林泉听音》,则明显杂糅了东西方艺术形式,结实的男人体与笔墨线条勾勒的林间溪流和山中乱石形成一种巨大的时空反差,形成了带有超现实意味的风格化作品。可见尤勇并不是亦步亦趋地去认识传统、临摹传统,而是希望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置于世界文明和文化的整体当中去加以了解,并内化于自身的绘画系统和语言表达。

《田峪口》,木板油画,50 × 120 cm,2023

《望仙游台·云山乱》,布面油画,50 × 120 cm,2023

这些创作上的不断尝试,也为尤勇今年在终南山的写生带来了不小的改变。摆脱了传统透视法的束缚后,他动态地观察对象和归纳事物,找到了对景写生(创作)的新逻辑,并为自己的语言表达找到一种更单纯和符合内心的方式。这种方法显然不由直接的视觉感受和感官认识主导,而主要借助于艺术家的观念引导和主动取舍。和之前的对景写生相比,这批新作无论构图、用笔、设色都有不小的调整,少了一些惊艳的笔触、欢脱的色彩和一些炫技式的细节处理,取而代之的是整体的氛围、单纯的色调和简约概括的细节。

《石间溪流·之三》,木板油画,60 x 50 cm,2023

《林泉小路》,布面油画,50 × 60 cm,2023

《石间溪流》《溪山》《溪石间》等作品中,以暗哑的青绿色调笼罩画面,半抽象色块组成的各种景致在同一平面上形成相互交织的关系。尤勇不再追求目之所见的“真”,而是以移动的观察和理解形诸于画面,将对象进行提炼和归纳,从而表现出时空的纵深和连续。他将立体主义的艺术手法和中国传统绘画方式相结合,明暗、体积、光线的塑造让位于流动的线条和不规则形体组成的线面堆积,形成移步换景的趣味和情调。就眼下而言,很难说尤勇的试验走到了哪一阶段,但我们从这批作品中能感受到一位年轻的艺术家不固步自封,敢于进行破题立论的决心和态度。

《溪山·行旅》,布面油画,25 × 120 cm,2023

《溪山·行旅》局部

记得和尤勇初识时的交谈中,他笃定对古典技法和语言的执着。之后在他工作室见到他积累了近十年的各色作品,有来自欧美博物馆的临摹,有遍布国内外的写生创作,各种语言风格应接不暇。其中既有中世纪、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的静穆与神圣,也有演绎自由与激情的浪漫主义语言,穿插着现实主义的学院写实,以及现代主义那种对生命力量与色彩的崇尚。倘若今天的尤勇没有走出西方绘画传统这口深井,也许依然能很好地画下去。但他今天的语言转向,和对一些新老问题的重新思考,已然闪现出不一样的火花。虽然说传统资源的当代转换,在时下的艺术界并非什么新鲜事,但艺术家的创作不是空中楼阁,透过尤勇的创作逻辑和作品脉络,我们可以看到一位艺术家思想的跃动的轨迹。记得徐冰曾谈到艺术的判断标准,好的艺术家可以把思想用一种艺术的方式给说出来,或者用他的行为方式给解释出来。他能对旧有的艺术,从方法论上进行改造,并用艺术的方式提示出来,这是人类需要的,所以才构成了可输出的价值,才能形成思想的交换链条。

汤宇

2023年8月

尤勇

1988年生于浙江温州,2008年毕业于中央美院附中,201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2021届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尤勇有着完整的学院体系教育背景,从央美附中、中央美院一直到中国艺术研究院杨飞云的博士生,画风扎实,既有良好的绘画训练基础又有独特敏锐的绘画感觉。尤勇的绘画蕴含古典精神又不失当下的鲜活,生动内秀的笔触色彩与温厚达雅气韵性情完美糅合。在绘画边界无限拓展的当下,面对诸多选择,尤勇善于思辨,有独立的眼光和内在的勇气,专注积累,不拘泥一隅,不断追反思的实践中,走出了自己的一条绘画道路。

尤勇近年的展览包括:“尤勇个展:破题”(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香港,2023);“尤勇个展”(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2022);“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学术邀请展”(浙江展览馆,杭州,2021);“中国艺术研究院教学成果展”(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2019);“西去东来——中国油画院意大利、法国写生作品展”(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北京,2019);“学而时习——尤勇个展”(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北京,2019); “超越语言——具象绘画在中国”(MEAM现代艺术博物馆,西班牙巴塞罗那,2019)等。他的作品也展出于中国美术馆、清华美院展览馆、江西省美术馆、岭南美术馆、漳州市美术馆、内蒙古美术馆、包头美术馆、鄂尔多斯亚洲艺术节等。

汤宇

1986年出生于湖南醴陵,201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研究与当代艺术批评与展览策划工作,曾在《美术研究》《油画艺术》《美术向导》等杂志发表专论数十篇。主要策划的展览有“苏新平:万物是凝固的”(苏州博物馆,2019年);“师严道尊: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教学研究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018年);“流动的独白:石煜作品展”(798桥艺术空间,2017年);“青山半入城:刘商英绘画展”(常熟美术馆,2016年);“重访与再造:武将作品展”(北京蜂巢当代艺术中心,2015年);“重读:马晓腾个展”(今日美术馆,2014年);“桃李不言: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油画系第一工作室教学研究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013年);“学院力量——中央美院师生作品展”(深圳罗湖美术馆,2012年);“灵感高原——中国美术作品展”董希文个展,詹建俊个展(中国美术馆,2009年)等。

创意推荐
日系版画「奥特曼系列」
¥ 66
熊猫面具(害怕)
¥ 15
大战熊猫怪(降临)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