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与叶》
Leaves of Dreams
张健君 Zhang Jian-Jun
《拓紫色空间星座(系列)》Rubbing Purple Planet (series),2022
丙烯,棉纸,纸浆,石,画布 Acrylic, rice paper, Papier mache, stone on canvas
40 x 51 x 3.5cm
时间做了一个梦,梦中的时间是一棵永恒的树,树梢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时间——刚发芽的,茂密的,泛黄的,变红的,在风中沙沙作响。
我想邀请您一同进入这场时间的梦境——展览《梦与叶》。
芭芭拉·爱德斯坦 Barbara Edelstein
《空气中的叶 (系列)》Leaf in the Air (series),2020
宣纸水墨 Ink on Rice Paper
69.5 x 69.5cm
大多数人都无法理解真正属于他们的可能性,他们身上蕴藏的自由和时间。艺术家的职责是为世界提供新的可能性。张健君和芭芭拉·爱德斯坦(Barbara Edelstein)的创作让我们重新感受和发现时间。他们独特的经历与对世界的理解,让他们具有一种隐士的气质。他们的作品拥有不为外界干扰的内核,一种超脱于此世的时间感,这一点在这个喧嚣的时代中尤为可贵。
张健君 Zhang Jian-Jun
《永恒的对话 #2》Eternal Dialog #2 ,1982
石,砂,油彩,亚麻布 Oil paint, stone, sand on linen
74 x 99.5 x 3cm
梦之发生,如叶之生长,犹如律令不可抗拒。
张健君在1982年创作了《永恒的对话》,预示着他将孜孜以求“存在”与“痕迹”之间的永恒对话。这四十年来,他在时间中一次次捕捉虚空。比如《拓太阳》,以水和时间,留住火的痕迹。比如《拓星座》,以星空之无限打开人心中的无限。他甚至《拓雨》,在画布和棉纸上去寻求一次次的转瞬即逝。与其说他拓下了无形之物,不如说他想揭示生命和时间的本质。拓取的这个动作,是充满意义的徒劳,只属于人类。
芭芭拉·爱德斯坦 Barbara Edelstein
《空气中的叶 (系列)》Leaf in the Air (series),2021
宣纸水墨 Ink on Rice Paper
124 x 60cm
在这沙滩上,我徜徉到永远,徜徉在沙与沫之间。涨潮时,海水会抹去我的脚印,风会把水沫吹得很远很远,然而海和海滩会存在到永远。
——纪伯伦 《沙与沫》
张健君 Zhang Jian-Jun
《拓雨(系列)》Rubbing Rain (series),2016
油彩,丙烯,水墨,棉纸, 画布
Oil paint, acrylic, ink, rice paper on canvas
135 x 67cm
张健君在时间中不断拓取,并非西西弗斯式的苦行,而是一次又一次的顿悟和悲欣交集。拓星座、拓雨,也是拓心迹、拓梦、拓时间。四十年后,张健君将这些顿悟的瞬间一起带到《梦与叶》中,如树梢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时间——刚发芽的,茂密的,泛黄的,变红的。
芭芭拉·爱德斯坦 Barbara Edelstein
《空气中的叶 (系列)》Leaf in the Air (series),2021
宣纸水墨 Ink on Rice Paper
164 x 124cm
芭芭拉·爱德斯坦深受东方哲学的影响,她对自然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挚爱。她创作的叶子中,蕴藏着整个森林——生机勃勃,同时隽永深邃。这不是一片普通的叶子,而是包含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的叶子,清晰深刻的纹路,犹如人的掌纹。人用手掌在岩洞上拓下自己的痕迹,留下的正是这样的纹路。我们用手,在时间中拓出生命的痕迹。
芭芭拉为叶子提供了充盈的生命力和丰富的新感受。人生的希望如叶之生长与凋零,在自然和时间中循环与重生。
张健君 Zhang Jian-Jun
《“拓蓝色星座”系列 》Rubbing Blue Planet(series),2023
丙烯,水墨,棉纸,纸浆, 砂石,石,画布
Acrylic, ink, rice paper, papier mache, stone, sand on canvas
180 x 218 x 13.5cm
张健君和芭芭拉以各自的方式,在时间中开辟了新的路径,他们在作品中以某种方式超越了寻常的时间和感受。梦是时间的叶子,叶是时间内部的时间。他们的作品拥有一种超拔于这个世界的内在特质,《梦与叶》是一场摆脱时间重力的展览。
芭芭拉·爱德斯坦 Barbara Edelstein
《空气中的叶 (系列)》Leaf in the Air (series),2021
宣纸水墨 Ink on Rice Paper
178 x 124cm
人有梦,正如树有叶,在时间中默默成形。
梦与叶即相似又矛盾。叶子总会发芽和生长,梦总会醒来。于是,这些在梦境之中重新发现的自由,将在我们的生命中继续生长。
文/沈奇岚博士
张健君 Zhang Jian-Jun
张健君,1955 年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1986 年任上海美术馆馆长助理兼艺术研究部主任,曾在美国纽约大学任教,现工作生活于纽约和上海。
张健君在数十年的创作中始终关注于时间、过程、传统与当下,以及不同文化间的交融与演变,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他的创作涵盖一系列不同的媒介,包括互动性装置、行为艺术、摄影、雕塑以及绘画等。张健君的作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启发,将对东方文化的深刻理解融入当代艺术语汇,在抽象与具象之间自由转换,表达了对人类、宇宙、自然与时间的整体性看法。
张健君的艺术作品广泛地于世界各地的美术馆,艺术中心及画廊展出,其中包括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旧金山亚洲博物馆、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K11 艺术基金会美术馆、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双年展等,并被加州 Ahmanson 当代艺术中心,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Uli Sigg艺术中心、洛杉矶郡美术馆、香港M+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等国际知名的公共和私人机构收藏。
芭芭拉·爱德斯坦 Barbara Edelstein
芭芭拉·爱德斯坦,出生于美国洛杉矶,在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获艺术与生物学士学位,并于克莱蒙特大学获得艺术硕士学位。她曾任上海纽约大学艺术学副教授,现为一名雕塑家和多媒体艺术家于纽约和上海两地生活工作。
芭芭拉·爱德斯坦的作品将水墨、自然与当代人文要素相融合,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艺术意蕴和视觉形式。她具有西方艺术视野,同时在受东方文化熏陶的环太平洋地区生活,之后又在中国工作多年。这些经历使她能够自如地将东西文化融入她的艺术创作中,呈现出独特的跨媒介艺术风格。她的作品旨在表现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度共鸣,以诗意的方式呈现自然流变之本质。
芭芭拉·爱德斯坦的作品广泛的在世界多地的美术馆,艺术中心以及画廊展出,包括纽约P.S.1当代艺术中心,德国波恩女性艺术家美术馆,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韩国光州双年展,波兰艺术家美术馆双年展,以及在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展出。芭芭拉·爱德斯坦创作的多件大型公共雕塑被长期或永久性地展示在美国及中国,包括美国裘拉斯现代雕塑公园、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公园、广东美术馆以及杭州西湖环境雕塑项目。其作品也被 美国Ahmanson 当代艺术中心、美国华盛顿国立女艺术家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和深圳画院美术馆、美国道·琼斯总部艺术中心等多国公共及私人艺术机构收藏。
沈奇岚博士 Dr. Shen Qilan
艺术评论家,策展人,文化学者,作家。于德国明斯特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沈奇岚关注艺术和哲学的对话,与国内外艺术机构策划有多个富有国际影响力的展览和论坛项目。曾任《艺术世界》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出版社艺术主编。现任《书城》杂志编委。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客座教授。
近年来策划的展览包括《时间的裂缝》《A.R.Penck: 暗喻会否成真?》《包豪斯课堂》《暗蚀》《重整|德国艺术立场》《中国骄傲——把当代作为方法》、《万物有灵且美》、《贾蔼力:莽原》、《感性对话》、《再生》、《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世迹》,《万物皆相见》,《知觉的森林》,上海双年展国际论坛“回环”系列,“我们的未来The Futures”系列国际论坛等。她也担任了《蓬皮杜现代艺术大师展》、《艺术家此在》等国际展览的顾问。
2022年,她担任了保时捷中国青年艺术家双年评选的艺术顾问及策展人。青年艺术100展览主理人计划2022年度策展导师。2020年,她担任了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发现奖提名人与策展人。2023年她策展了北京国际电影节·大师影像展《幻想的诗学》。
沈奇岚为多家国际艺术媒体和艺术机构撰写专栏和画册文章,包括上海博物馆、上海龙美术馆,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澳大利亚当代艺术馆、意大利Skira出版社,Financial Times中文网、《信睿周报》、《生活》月刊、Noblesse、artnet等。2021年沈奇岚与ELLE合作了富有影响力的艺术音频节目《艺术治愈生活》。2022年,她与碧云美术馆合作了《Write it!写下来》文学播客。2023年起,她担任国际艺术杂志《art now》客座主编。沈奇岚是中国新一代文化学者和策展人的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