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的文化长河中,历史与未来被视为永恒的主题,它们交织着人类的情感与智慧,推动着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本次展览,我们荣幸地邀请到两位当代艺术家——刘逸鸿与丁蔚用他们的作品诠释“H & F”这个主题。H为HISTORY的缩写,F为FUTURE的缩写,他们各自以独特的艺术语言,为我们呈现了佛教文化的历史积淀与未来想象。
刘逸鸿的作品,以其深厚的绘画功力与复杂的视觉思考,将中国五代时期禅宗僧侣贯休的杰作《十六罗汉图》中的罗汉图像进行了令人惊喜的再造。在复杂的色层与考究的色彩的层层堆叠,勾连与穿插中,我们看到的是具有幽玄高远气质的视幻图像。而此次展出的《不肯去观音》的形象,也同样突破了传统佛教造像的定式,生动的现代绘画语言成为包容,慈悲与庄严的象征。
丁蔚的作品没有采用传统绘画方式,而是基于数字化工具的矢量图形表达,在造型工具转变的同时也达成了观念和呈现方式的转变,旨在探讨佛教文化的数字化形态衍变可能性。身为国礼设计师的他,从观念、表达工具到制作方法做了大胆的尝试,诠释了佛教禅宗强调的断除思虑的“当下意识”,能让我们感受到艺术家的独特思考以及与当代精神的共振与传承。
本次展览的主题“历史与未来”,源于佛教中的三世佛概念,承载了艺术家作为独立个体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思考与祈愿。刘逸鸿与丁蔚以各自的语言方式,共同构建了一个超越自我,穿透时空的艺术对话,用富有创意的视觉表达将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诠释,由此带领观者穿越时空,感受佛教文化的智慧与慈悲,也展现了当代艺术的另一种可能。
“不破不立”、“笔墨随当代”,历史、当下、未来以佛教文化为线索和支点通过本次展览贯穿起来,让我们期待更多的传统观念与当代精神的碰撞,让更多的思想火花滋养艺术与人文精神。
关于艺术家
刘逸鸿,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和南京艺术学院,曾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现任教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艺术与传媒学院。曾在南亚和东亚进行过长期的佛教艺术在地调研和禅宗文化乡土考察,研究方向为禅宗美学与视觉文化,以个人精神发展为思考原点,对中西艺术史演变逻辑与东方哲学理念进行综合分析。作为艺术家和视觉文化理论工作者,曾应邀做学术报告于伦敦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岸美术馆/龙美术馆等机构。绘画作品被上海美术馆/深圳美术馆等专业机构及私人所收藏。
关于作品
《贯休十六罗汉图再造》这套组画作品的每一幅都仿佛是一个独立的故事,诉说着罗汉们各自的人格特质与传奇经历。这套作品放弃了贯休原作中罗汉的符号意义和宗教隐喻,艺术家试图通过图像的再造,寻找一种现代主义艺术语言的演化。在这里,“画的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怎么去画”——如何把个人精神体验转化为有效的视觉语言表达。而那幅创作于十一年前的《不肯去观音》,同样来自于佛教历史中的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这幅具有现代感的美丽作品更是将观音的慈悲与庄严表现得淋漓尽致。尤为特别的是此次展出的《龙行大运》,以滑板为创作载体,使用了昂贵的矿物颜料,按照敦煌壁画古法制作,作品符号性极强,色彩大胆而鲜明,线条流畅而富有动感,画面具有强烈的深度。刘逸鸿的作品,不仅是对佛教文化与艺术的传承与致敬,更是对当代人性与精神处境的深刻探索。
《贯休十六罗汉像再造之七》
纸本水彩
20 x 30 cm
2023
《贯休十六罗汉像再造之十二》
纸本水彩
20 x 30 cm
2023
《贯休十六罗汉像再造之十六》
纸本水彩
20 x 30 cm
2023
《不肯去观音》
布面油画
166 x 140 cm
2013
关于艺术家
丁蔚,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曾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现任教于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G20峰会国礼设计师、人民网“人民+”文创系列签约设计师、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大赛全国总评审、(NCDA)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学术委员会评审委员、(NACG)全国高校教师设计美学与美育高级研修班讲座专家、中国品牌日专题沙龙讲座专家、广州包装行业印刷协会、广州市包装技术协会设计委员会“设计驱动”专题系列讲座专家,泰达杯青年创意设计大赛全球评审委员。研究方向为当代潮流艺术和文创IP设计,作品参加多次重要展览并被美术馆、专业机构及私人所收藏。
关于作品
《莲.佛》是以莲叶、莲子、莲花、佛陀为主要题材的系列作品,也是丁蔚近期的主要创作方向,本次展览作品共包含8件作品,包括《三十七道品》系列中的2张,《清凉与宁静》系列中的4张,以及2张大尺寸作品《莲池》与《七彩》。莲花与佛教有殊胜因缘,在佛教传统中,莲花因其出淤泥而不染的特质,被誉为圣洁之花,与佛陀的悟道、修行紧密相连,见花如见佛。丁蔚深入探索这一文化象征,将莲花与佛陀的形象以当代数字艺术手法重新诠释。画面中的莲花盛开绽放,莲叶莲子简洁入微,莲叶舒展,莲子孕育其中,每一处细节都流露出生命的律动与自然的和谐,佛陀形象静坐禅定,静静地伫立于莲的世界之中,莲之茂盛呈现出清凉,佛之庄严呈现出宁静,清凉与宁静互为成就,相互关照。作品不仅是对佛教文化的传承与致敬,更是对当代艺术形式的创新与探索,将传统佛教文化与当代审美观念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当代艺术风格,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
《清凉与宁静(2)》
艺术微喷
37 x 37 cm
2024
《清凉与宁静(3)》
艺术微喷
37 x 37 cm
2024
《清凉与宁静(4)》
艺术微喷
37 x 37 cm
2024
《莲池》
艺术微喷
200 x 200 cm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