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轲:前奏与沉思

西海美术馆

活动时间:2024-06-23 至 2024-09-08

活动地址:青岛市黄岛区银沙滩路1111号

和大多数70后不同,马轲从90年代末就声名鹊起,经历了多次中国当代艺术的起伏与考验,他的绘画几经变革,却又超越代际、杰作不断,始终在绘画浪潮的前沿进行实验,成为中国新绘画的代表人物。

“前奏与沉思”亦是对这段历程的回溯,也是马轲迄今为止最大型的中期回顾。展览分为9个单元,以非线性叙事的方式,展出了马轲自1997年至今的150多件作品,涵盖艺术家不同时期的重要作品与转折点。作品媒介包括绘画、纸本、手稿、档案、纪录片等不同媒介。然而,与过往的回顾性展览相比,主题中的“前奏”,又试图给“回溯”这一行为,赋予另一层时间的含义,从对已有成果的沉思,引向艺术家的未来,期冀下一个时刻的来临。

马轲,《盲人摸象——未来世界》

布面油画, 299×470cm,2024

马轲,《盲人摸象——五色而令人目盲》

布面油画,274x233cm,2024

展览分为9个单元,以“无限的绘画”作为开篇,借用浓缩时空的手法,讲述马轲不同时期作品之间的差异与共性,对于绘画无限可能的追逐,成为整场展览的精神写照。之后,又以局部特写的方式,聚焦新作《盲人摸象》系列在马轲艺术生涯中的变革性意义。在长达三年的时间中,马轲有意地重复着同一个故事,每一张新的《盲人摸象》都可以被视为一个新的变体,对上一张认知的解放与语言的创造,成就了一个个全新的关于“绘画的故事”。而在此之前,西游系列的出现,标志着马轲为这场变革作足的准备,以和再现论分道扬镳。马轲这样写道:“绘画一出手就应该去创造一个世界,而不是模拟”。

马轲,《幽谷月色》

布面油画,300x254cm,2022

西游系列亦是马轲个人经历的隐喻,80年代父亲的艺术启蒙,90年代天津求学时苏派的影响,支教非洲时被原始的生命节奏所打动,00年回国五年间走访中国古迹,对传统文化有了切身体验。之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表现主义反复交替。或许经历了风格,才能理解风格。直到重返立体主义的时刻,马轲不再专注于某一种风格、语言或是场景的处理,而是将这些一幕幕的变化,排列为整场的剧目,以提炼出绘画自身的魅力。

马轲,《沟壑》

布面油画,240×180cm,2023

“对比系列”为这种变化提供了明证,相似的题材在多年间的作品中有着截然不同形态。然而,时代与艺术史的烙印,在马轲这里仍然在场,早期作品中强烈的表现主义倾向,奠定了马轲之后创作的精神面貌,他从未臣服于现实,始终保持着一种“昂扬”的姿态。无论马轲的工作多么理性,迸发的才情、悲剧的感受、绘画性的质感以另一种面孔在画中游荡。亦或是那些风景画中历史的情感与深邃的精神,它们都有着传记式的色彩:坚定的意志和无畏的对峙。亦或,中国古典诗人独有的浪漫:“大罗天上月朦胧,骑马上虚空”。

马轲,《灯》

布面油画,229x179cm,2020

每一次变化,都为马轲提供了一个支点,作为走向未来的前奏。然而,这些不同时期的风格与语言之间,并非是简单的更替关系,而是彼此的锤炼。它们叠加、杂糅,互为视点,携带着各自的营养与杂质,创造出马轲新作中独有的形式“折叠的时空”。然而,它并不能被视为一种“风格”,而是作为一种认知,造就作品,成为作品中最重要的内容。在这个意义上,马轲有着画家中少有的雄心与终极的理想,艺术和科学、哲学在认知上有着同等重要的价值。

绘画终归是关于认知的创造,是一种重建而非诠释现实的方式。只是,对于马轲而言,这个“承诺”比当下更为实在,它需要艺术家有终极的信念、辗转的沉思,不断地终结过去的经验,将得来的果实视为前奏。只有这样,无限,这个不可及的希望,突然之间变成了激励,世界成为一个起点。

策展人:崔灿灿

2024年6月13日

创意推荐
思贤兔
¥ 15
非遗版画「平安马」
¥ 32
非遗版画「癞龙之神」
¥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