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东一美术馆将隆重呈现国际大展“行云流墨——巴黎赛努奇博物馆藏现当代中国绘画展”。20世纪初期,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大幕,有志于艺术创新的中国学子奔赴欧洲学习西洋绘画,同时活跃在中国画坛的艺术家坚持复兴中国晋唐宋元和文人画传统,两股艺术力量交相辉映、推陈出新,由此开启了近代中国绘画的黄金时代。
《山水》林风眠,1942
纸本水墨 66.5×67.7cm
©Paris Musées / Musée Cernuschi
真迹将在东一美术馆展出
此次展览共分为九大展区,甄选赛努奇的89件馆藏真迹,汇集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林风眠、傅抱石、溥濡、谢稚柳、赵无极、常玉、潘玉良等36位艺术巨匠的巅峰之作,并结合珍贵馆藏影像,以20世纪中国绘画的发展轨迹为线索展开——从世纪之交对中国书画现代化的不同尝试、二三十年代赴法留学的热潮、抗战内迁时期在西部的创作发展,再到战后中国艺术家重返国际舞台,并以当代的水墨实践结尾。今年恰逢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展览再现了中国绘画大师对发展传统国画的探索之旅。
神秘的文化外交官:郭有守与赛努奇的不解之缘
本次展览来自欧洲最早成立和最大的亚洲博物馆之一的巴黎赛努奇博物馆。赛努奇博物馆是西方收藏和推广中国现代绘画的先行者,自二战结束后发起并推动了中国绘画和中国艺术家跨越东西方的历程。
赛努齐博物馆内景
@Cernuschi_Paris Musées_©Pierre Antoine
赛努奇与中国艺术的结缘离不开民国政要、外交官、收藏家郭有守的牵线搭桥与推波助澜,他是赛努奇博物馆中国绘画藏品的主要捐赠者之一,其捐赠的部分重要作品将跨越重洋,首次在中国本土的展览中亮相。
郭有守是一位带有传奇经历的教育家、收藏家和联结中法和中欧的文化大使。1918年,郭有守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在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支持鼓励下,前往法国巴黎深造。1928年于法国索邦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留法期间,他结识了中国艺术家徐悲鸿和常玉等,同时还是著名艺术团体“天狗会”的活跃成员。回国后,任教育部秘书长,抗战时出任四川省教育厅长。他的艺术收藏始于战时在四川避难的艺术家的支持。他也因此与名画家张大千成为最亲密的至交好友和张大千作品的重要收藏家,两人交往长达20余年之久。
二战后的1946年,郭有守任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教育委员会主任。1946年至1947年,他捐赠50件中国绘画藏品并筹备举办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英国、法国、瑞士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的中国艺术巡回展;1946年11月,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国际现代艺术展览中,40%的中国书画展品由郭有守提供;1946年,巴黎赛努奇博物馆举办中国当代艺术展,其中三分之一的书画展品来自郭有守和另一收藏家;1953年,郭有守捐赠76件书画给赛努奇博物馆。此外,张大千1950至1960年代在欧洲的多次展览,均由郭有守扮演赞助人与推广者的角色。张大千1956年在赛努奇博物馆和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的敦煌壁画临摹展和近作展、1961年在赛努奇的画展,以及欧洲的其他展出,郭有守均为重要推手。正是郭有守得以让西方社会见识了中国绘画的“大千世界”。通过多次捐赠个人收藏和频繁举荐中国艺术家,郭有守成为中欧文化交流的桥梁和文化大使。1966年4月,郭有守从事中共情报工作身份暴露,历经艰险回到北京。
《李氏像图轴》张大千,1941-1943
绢本设色水墨 227.4×88.8cm
©Paris Musées / Musée Cernuschi
真迹将在东一美术馆展出
旅法的中国艺术家
正如郭有守的经历所示,赛努奇博物馆丰富的现代中国绘画收藏与19世纪中法两国人文艺术交流的兴起密切相关。19世纪的两次鸦片战争使当时的中国经济和社会环境日益衰退。1919年,在蔡元培的支持下,以徐悲鸿,林风眠为代表的中国艺术青年赴法学习美术。他们归国后均致力于兴办艺术院校和美术教育,成为引入西方艺术教育体系并融和中西绘画艺术的先驱。
中国留学生在巴黎系统学习绘画艺术,课余则到欧洲各地博物馆临摹画作并吸收各家各派所长,进而对西方绘画技法乃至艺术派别和体系形成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在法国学院派的教育基础上,他们逐渐加入了属于中国的艺术元素。艺术家常玉在20年代早期,便用水墨代替碳条勾勒人体轮廓;潘玉良将油画与水墨结合,把对女性体型和身份的探寻融入自己的作品;在艺术与教育两方面成就卓著的徐悲鸿在归国后创作了大量素描和油画,同时对传统中国画的笔墨与造型作出创新与发展,形成了20世纪新国画的独特风格;同样在艺术与教育深入耕耘的林风眠,他的作品在东西方艺术的贯通融合、追求神韵、意境和装饰的道路上独树一帜。这一部分的展品再现了旅法艺术家在吸收欧洲学院派艺术理念和技法之后,为20世纪的新中式美学的成型与发展所作的贡献。
活跃在中国画坛的艺术家
除了融会贯通中西绘画理念与技法的留法艺术家,中国画的发展也离不开本土艺术家对古典脉络的传承和创新。传统的山水、花鸟画承载着民族文化意识与笔墨技法,在中国绘画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抗战时期,活跃在中国画坛的艺术家如齐白石、张大千、溥儒、于非闇、傅抱石、谢稚柳、陈之佛等不断地借鉴古典传统绘画,开创出一片繁星闪耀的艺术天空。
处于20世纪上半叶的动荡年代,中国艺术家们展现出坚韧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自信。皇室出身的溥儒,自幼饱学,潜心书法与绘画,山水作品洒脱恬静、独具文人名士的超逸之风;张大千初学石涛八大,后赴敦煌临摹壁画,画风直逼唐宋,人物、山水、花鸟画均展现出借古开今的面貌,成为20世纪中国画坛倡导宋元传统的领袖画家;人物山水画巨匠傅抱石在意境营造方面特立独行,对线条的描绘以及水与墨的交融别开了传统的新风,是一家独创的面貌;谢稚柳的新宣和体花鸟画笔法精湛,在宋元传统之上更具文人趣味的表现力与现代感。展览中这一时期的名家作品,由点及面地展现了20世纪活跃于中国画坛的艺术家的多姿多彩的风格与体貌,与留法艺术家群体的中西融合风格形成不同流派与风格的对比。
水墨画的延续
风云变幻的20世纪,中国艺术家在与新观念新技法的碰撞、对历史的重新认识和对他山之石的借鉴中不断自我重塑与创新:老艺术家叶浅予将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与形象带上艺术舞台;赵无极、朱德群在奠定自身艺术地位的基础上再辟蹊径,从山水意境中寻找抽象表达;王天德运用火烫的实验水墨探索……,艺术家们通过反思和探索为中国水墨画不断注入新的生命力。在21世纪的今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仍在继续。
自2024年9月6日至2025年1月5日,来自法国巴黎赛努奇亚洲博物馆的89件艺术珍品承载着中法文化的源流和中国现代艺术先驱者的开拓精神,首次大规模回归故土在上海东一美术馆与公众见面!这是一场集中呈现中西方艺术交融和近现代中国绘画发展轨迹、绝无仅有的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