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艺术之路​:林风眠与吴冠中绘画作品展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活动时间:2024-09-10 至 2025-01-03

活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30号清华大学内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为林风眠、吴冠中这两位曾经留学法国的中国现代艺术巨匠举办展览,以绘画作品呈现他们对中国绘画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开拓,铭记历史,开创未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林风眠(1900-1991)与吴冠中(1919-2010)是中国绘画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探索者和成功实践者。林风眠1919年底赴法勤工俭学,先后入第戎国立美术学院、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深造。1926年初,年仅26岁即就任国立北京艺专校长,28岁即成为国立艺术院(后更名国立杭州艺专)创始院长。他始终致力于将西方现代绘画思想与方法融入中国绘画教学和实践,力图推动中国绘画艺术从传统向现代转型。

吴冠中1936年考入国立杭州艺专,受到时任校长林风眠的美术思想启蒙,也得到关良、潘天寿、吴大羽等前辈亲授。1943年毕业后在中央大学建筑系任助教,1946年以全国甄选考试第一名获公费资助赴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深造。1950年,吴冠中留学归来,辗转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师范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等校。

林风眠于“一战”结束后留学法国,彼时的欧洲国家大多已完成社会的现代转型,自由、平等的价值观深入人心,以巴黎为中心的西方现代艺术正处于最活跃、最繁荣的时代。现代主义思潮催生的艺术观念与艺术流派层出不穷、此起彼伏,令人目不暇接。林风眠不仅敏锐地捕捉到世界艺术的潮流和趋势,而且将西方现代绘画思想带回中国,贯彻到艺术教育实践中,催生了中国现代绘画的萌芽。

吴冠中在“二战”结束后来到巴黎,尽管世界艺术的中心已开始向美国转移,但巴黎仍为这位年轻的中国画家开启一扇门,林立的博物馆、美术馆、画廊,为他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国立杭州艺专时期埋下的现代艺术种子迅速萌发、茁壮成长。

林风眠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奠基人之一,中国现代美术探路者。他提出“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东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为艺术战”等主张,至今仍未过时。然而他一生名满天下,却半世流离,甚至一度身陷囹圄;其作品的命运更是坎坷多舛,早年作品或散佚,或在荒谬年代不得不亲手毁去,垂老之年移居海外,百余幅佳作终成为上海中国画院的宝贵财富。

吴冠中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满怀憧憬毅然归来,却因其艺术主张与时代的“脱节”而长期被边缘化。当然,这种边缘化处境反而使他获得更多独立自主的思考和创作时间,尤其在调离“写实主义”堡垒中央美术学院后,他在清华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从事“非主流”教学之余,充分利用假期,自费到全国各地写生,以其劬励与执着,创作了一大批精彩作品,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也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解放,让吴冠中立志打一场“创造新风格的美术解放战争”。他先后发表《绘画的形式美》《关于抽象美》,引发关于形式与审美之独立性的论战。此后因“笔墨等于零”“取消美协”等激越观点引发的争论,更是为中国绘画现代之路的探索注入新的动力,也让吴冠中成为理论界和市场关注的焦点。晚年的吴冠中毅然毁去许多不满意的作品,同时将精心挑选的作品有计划地捐赠给海内外重要的美术机构,化私为公,传之不朽。

作为展览选题策划的发起人之一,我和团队数次前往上海拜会相关机构、落实展览计划,最终在上海市文旅局的大力支持下,本着同一主题、分别阐释的方针,清华艺博联合上海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上海中国画院和上海美协,隆重推出林风眠与吴冠中艺术作品展,首站以“中国式风景”为题于今春在上海中华艺术宫展出并获得巨大成功。在第40个教师节暨清华艺博开馆八周年之际,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中法建交60周年,林、吴大展来到清华艺博,以“现代艺术之路”为题,经过精心遴选和全新阐释,百余幅作品集中展出,相信观众可从中一窥二者艺术风格、创作理念和审美趣味的异同。

展览前言

徐 虹

以林风眠和吴冠中为代表的中国现代艺术道路,走过了百年。它向我们展现了这样的景象:中国现代艺术在吸收和借鉴西方艺术的同时,并没有忘记东方,没有忘记关注它已有的文化传统。但这种守望东方的视线是个人情怀和兴趣所致,带有极强的探索性和创造性,成为新艺术生长的基础而不是束缚它的绳索。

林风眠是中国现代新艺术的开创者和领头人。他年轻时留学巴黎,接受西方绘画的严格训练,但同时也感受到东方艺术宁静悠远的美。当他看到博物馆中陈列的瓷器时,就被那细致光洁的肌理、简约流畅的线条和优美雅致的形象所打动。他对其他民间艺术也有极大的兴趣……就像打开了一扇大门,让他看见一条拥有无限可能性的创作之路。

他将陶瓷表面晶莹的光泽感呈现于画面,用流利的细线条描画人物,他画里的少女如披着天国的光辉,圣洁又有灵气,身兼东西方古典人物的理想之美。他画夕阳下的原野树木,暮霭中的葱绿竹林,在显示生命的蓬勃之力同时,也蕴含着悠远沉厚的宁静之美。他静物画中的鲜花、水果、盘子、水瓶,戏剧人物画中的服饰、化妆、灯光、道具,在主观线、色、形的重组中,呈现一种时空交错叠加的形态,诠释了现代艺术之美的要义……在评价林风眠用坎坷一生探求而得的成就时,他的学生席德进说:“将来中国的美术史一定会这样写:‘林风眠以前的中国画,和林风眠以后的中国画’。”

吴冠中是林风眠的学生,他的艺术探索之路发端于法国留学时期。他用流畅的线条自由地描绘巴黎近郊的景色,这种风韵让现在的观众看了也觉得优雅而有现代风格。他回国后开始画风景人物,环境允许时很快走向用表现性手法创造艺术。之后,他又在表现风格和抽象风格之间作自由地切换,画出更为强调主观感受的作品。但总体上看,始终有一条主线引导他艺术的方向,那就是他的“风筝不断线”观念。

何为“风筝不断线”?就是艺术与生活的联系。绘画创作的形象来源和意象的产生、点线面的组合、色彩结构图形的变换等,都与人的经验世界关联。从吴冠中的作品看,他画的山川大地,强调线与色的节奏,如弹奏着的活泼舞曲,让人感到春天到来之际的欢欣鼓舞。他画的白墙黑瓦,干净利落如天空中飞鸟的划痕,让人如处梦幻般晶莹世界之中,一切皆空明剔透。他画的渔船、山崖峭壁,将眼前景物和远处景物互换叠置,感觉比写实更符合心理现实……吴冠中将生活中的所见诗意化,将日常题材非常化,很像古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所以他的“风筝不断线”不是刻板地描摹生活,而是在自由创造中吸收生活的养分。他用水墨的方法解决油画的“中国气派”难题;用油画的方法解决水墨的“现代转型”难题。这种“水陆兼程”的双向实验使吴冠中的艺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取得巨大成就。而“风筝不断线”之意也因此延伸,比如对待异质文化的态度,开放吸收还是“闭关自守”?再比如对待传统的态度,自由探索还是遵守固定程式规范?

探索中国现代艺术之路,回应百年社会转型呼声,这是林风眠和吴冠中所代表的几代艺术家的使命。他们的个性、气质、天赋、背景不同,所选择的艺术探索路径也各有侧重。但他们殊途同归,以自由创造的激情共同谱写了现代中国艺术的光辉篇章。

林风眠

(1900-1991)

1900年出生于广东省梅州市。1921年起,先后在法国第戎美术学院、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1926年回国后,历任国立北京艺专和国立杭州艺专校长(中国美术学院前身)。林风眠受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思想的影响,锐意推进艺术运动,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蓄”的办学方针,不拘一格、广纳人才,组成了多画种、多风格、高水准的师资阵容,并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注重培养他们的人格操守及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建立了一套在当时最为完整、规范的美术教育体系。林风眠1960年被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1973年转入上海中国画院工作,1977年移居香港,1979年受法国政府邀清在巴黎赛努奇博物馆举办“林风眠画展”,1991年3月获得中国台湾省授予的“文艺奖章及美术类特别贡献奖”。

《品茗》 林风眠

纸本水墨设色 29.5cm×32cm 20世纪40年代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静物(之七)》 林风眠

纸本水墨设色 67.5cm×68cm 20世纪40年代

上海中国画院藏

《琵琶仕女》 林风眠

纸本水墨设色 34cm×34cm 20世纪50年代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

《农妇(满筐)》 林风眠

纸本水墨设色 67cm×68cm 20世纪50年代

上海中国画院藏

《读书声》 林风眠

纸本水墨设色 77.5cm×93cm 20世纪50年代

上海中国画院藏

《白莲仕女》 林风眠

纸本水墨设色 68cm×66cm 20世纪60年代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

《青衣仕女》 林风眠

纸本水墨设色 66cm×69cm 20世纪60年代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

吴冠中

(1919-2010)

1919年出生于江苏宜兴,清华大学教授。1936年进入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学习;1942年毕业后任教重庆大学建筑系;1946年公费赴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油画;1950年归国,曾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营建系、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1991年被法国文化部授予“法国文化艺术最高勋位”。2001年文集《画外话·吴冠中卷》获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三届人民文学奖,文集《吴冠中谈美》获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第七届全国优秀青年读物奖。2002年当选为法兰西学院艺术院终生通讯院士;2003年荣获文化部造型表演艺术创作研究成就奖。2006年被香港中文大学授予文学荣誉博士。曾任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

《旅途》 吴冠中

纸本铅笔、水墨 27cm×21cm 1950年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

《巴黎郊外乡村》 吴冠中

纸本水彩 21cm×27cm 1950年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

《西藏女乡长》 吴冠中

纸板油画 36cm×28cm 1961年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

《瓜藤》 吴冠中

木板油画 61cm×46cm 1972年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

《水田(一)》 吴冠中

木板油画 47cm×60cm 1973年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

《青岛红楼》 吴冠中

木板油画 46cm×61cm 1975年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

《故宫》 吴冠中

纸本水墨设色 48cm×44cm 2006年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