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若婕个展:x人类的遗迹

震旦博物馆

活动时间:2024-11-03 至 2024-12-03

活动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富城路99号

关于“人工智能时代,人的存在证明”这一话题,由策展人陈则以提出,于2023年开始投入展览实践,以简•罗伯森(Jean Robertson)与克雷格•迈克丹尼尔(Craig McDaniel)著写的《当代艺术的主题》一书中提到的七大主题:身份、身体、时间、场所、语言、科学和精神性为切入点,多角度地探讨大时代下新技术引发的危机与挑战。

本次展览《x人类的遗迹》将从“精神性”这一主题切入,假设人类与AI的“战争”以人类灭亡为结局,模拟了一个未来的人类遗迹考古现场。展览名中的x则代表着“未知”或“某种”,因为在战败之后,给人类命名的权利则移交给了新世界的主宰者。在现场放置的镜子代表着自我审视,企图从后人类时代的视角中反思当下的生命症结,并为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找到新的启示。

本展览将描述这样一个故事:

智新纪元1030年(公元3080),在中国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富城路99号附近,几台型号为Explora-500的地质智能人在黄浦江地层分布区发现了大量人类活动遗迹,生动再现了约公元2050年时期的末世景象。遗址的文物数量大、内容丰富、保存精美,这与该地区曾人口庞大、高度城市化有关。但人工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技术奇点的提前到来,加速了末日到来的脚步……这些遗迹经流体短距离搬运沉积于湖泊,直至今日被发现。

在人类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撰写的《悲剧的诞生》中就指出,尽管物质财富日益增多,但人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僵死的机械模式压抑人的个性,使人们失去自由思想的激情和创造文化的冲动,这是该文明的病症,其根源是生命本能的萎缩。必须恢复人的生命本能并寻找新的灵魂。在末世中,人工智能的光速发展使得人类不再需要为了生存而周而复始地劳作,就像给人类开了“外挂”——人生原本充满动力不断闯关的过程突然获得了轻松通关的方法。获得通关满足感的同时也失去了对“游戏”的兴趣,即刻陷入无尽的空虚。人工智能不但没有解放人的个性、增强人的生命力反而迅速恶化了这一病症,加剧了人类精神的萎靡和人性的沉沦。有些人沉迷于“自毁性”的感官刺激,有些人迷失在虚拟的数字世界,有些人甚至直接“卸载”生命这场游戏……剩下的极少数人类,即便智慧已到达人类极限却也无力抵抗AI对世界的侵占,最终选择了集群性自我毁灭。

末世的人类无比向往原始的生存方式,古老的工艺受到了史无前例的欢迎。在此#01厅内出土的文物“淤青化石”便为人类使用传统的制陶制瓷技术煅烧的石头,表面有着类似人类肉体特有的淤青图像,实则是AI的最新“身份证式”生图技术所产生的数据图,可以将某个人的大脑所有信息记录在其中。据分析发现该遗迹的人,在失去劳作等生命意义后,无法自控地产生了各种重复性机械运动的刻板行为,因此被智能学者称为“西西弗斯人”。他们的人性在抑郁中一点点被消磨直至走向肉体的自我终结……生命最后的疼痛与挣扎都被转为图像封存在陶瓷之石中。

本次勘探结果使浦东新区成为迄今所知亚洲地区最生动的人类遗迹所在地,不仅展示了人类独特的生物特征,也为人类灭绝的调查提供了新的资料。根据最新挖掘的文物上记载的人类大脑数据,Analyze-800#-001研究型智能人表示,人类的集体死亡更像是一场对肉身的告别。生和死属于生命状态的两种基本形态,在以生生不息为核心的东方人道生命系统哲学观中,死仍属于生的范畴。万物毁灭又轮转,而此次毁灭是否为了抵达更高维度的存在世界,仍需进一步调查……

《淤青化石》

作品介绍

《淤青化石》系列起源于人类在超级人工智能人的统治下生命力衰退,最终选择集体消亡的寓言故事。人性的退化,使人类愈来愈像机器,如“西西弗斯人”一般推着永远会重复掉落的石头,机械地循环在漫无尽头且空洞虚无的生存模式里,人成了荒谬本身。于是人类在肉身消亡前,选择将属于人的具身脆弱的象征——“淤青”封存在石头里。

该系列的灯箱媒介作品是人类使用擅长的AI工具,通过输入身心的疼痛生成可以存储情绪的“淤青化石”;陶瓷与石膏易碎,正如人的肉身,也是人类最后能用身体留下存在痕迹的证据。人类于陶瓷与石膏上绘制了淤青,肉身的疼痛就这么被记录了下来,以此来证明最后一代拥有肉身的人类的存在。历经千年,它们成了遗迹化石后被发掘研究,后人类将其以纸本、影像等不同媒介形式拓印、扫描,成了新的研究样本,希望借由更丰富的图示信息观察和获取到人类的更多讯息,以此来探寻自身还有多少人类人性的留存。纸莎草媒介作品是AI生成的“淤青化石”图示的转印;静态影像媒介作品则是使用相机模拟了X光透视扫描技术直接拍摄而成。在考古研究过程中,出现了神秘的化学反应,偶发的、不确定的、模糊的跃然纸上,图像里浮现了人性的变化,是那么暧昧不明,混沌不清,像是人类史中描述的朦胧缥缈的梦。经过比对试验结果鉴定,后人类仅拥有部分的人性,并未拥有做梦的能力。而于人类,“淤青化石”是肉身消亡前的存在证据,也是精神永恒存续的可能。

《弥合碣石》

作品介绍

展厅中播放的音乐作品《弥合碣石》由音乐家林喆创作演奏。该作品源自艺术家余若婕《淤青化石》系列的创作概念,进一步探讨了声音在文明起源与消亡过程中的递进演变。音流从石头到石琴、从管到鼓,层层递进,如同穿越时空触及人类文明的脉络。远古的石头灵性纯粹,传说中唯有将其炼化成液态,方能弥合万物;石琴的旋律则源于音乐家记忆中古曲《碣石调·幽兰》的回响,音色深沉悠远,仿佛碣石般亘古不移。管乐中传来的风声与鼓点回荡在空谷之间,声声如战鼓,象征着人类在面对人工智能时代时所敲响的迎风之音。

余若婕 Yu Ruo-Jie

运用图像、材料、绘画、技术、文本等混合媒介,通过视觉输入与输出进行跨学科艺术实践。从局部“朦胧态”视觉的范式创作,模糊物质的边界,以科学、文化议题为情绪链接,形成由现实进入超现实的语言表达。在余若婕近年的作品中,将自然与虚幻之物为样本,就人与技术(物)的关系展开后人类的寓言,探讨拟人而非人的人工智能的人性和物性。

近期个展包括:《x人类的遗迹》,震旦博物馆,上海,中国,2024;《刻意的人为》,宝龙艺术中心,厦门,中国,2023;《在派对的褶皱里假寐⼀会》,艺仓美术馆,上海,中国,2022;《说谎花》,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北京,中国,2021;《我可能以后再⼀⼀叙述》,EYECANDIES GALLERY,上海,中国,2020。

陈则以 Chen Zeyi

关于策展人陈则以,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担任离画廊总监/策展人。长期进行“流动对话”艺术家探访作为当代艺术实践项目,关注艺术中所追求的“永恒性”与无法脱离的“时代性”,并在实践中将个体向内探索的路径与人工智能时代语境融合在一起,通过艺术现场去表达对个体、社会以及人类命运的关怀。于2023年启动“人工智能时代,人的存在证明”系列展览实践作为未来数年的核心研究,多角度地探讨新技术引发的危机与挑战。

策展项目包括“新神的庭院”(2021)上海、“三重门”(2022)上海、“星丛虚室”(2022)JINGART线上项目、“月下林泉”(2022)敦煌、“未知古典”(2023)上海、“席地扎营”(2023)上海、“未知古典”(2023)上海、“刻意的人为”(2023)厦门、“x人类的遗迹”(2024)上海等。

创意推荐
非遗版画「大黑天神」
¥ 32
非遗版画「桥路二神」
¥ 34
思贤兔
¥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