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抽象2025:新春艺术特展

美克洞學館

活动时间:2025-01-15 至 2025-03-16

活动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外大街99号

美克洞學館将于2025年1月15日至3月16日呈现“北京抽象2025:新春艺术特展”。“北京抽象”是一个成立于2017年的艺术团体,所有成员均为中国抽象艺术领域最富盛名和国际影响力的中坚艺术家,包括白京生、冯良鸿、李迪、梁好、林菁、马可鲁、马树青、毛栗子、孟禄丁、谭平、袁佐。他们的抽象艺术实践,贯通了整个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本次艺术展将在三层洞學艺术空间展出“北京抽象”中11位艺术家的佳作,于新春来临之际,为广大市民和艺术爱好者们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之旅。

“北京抽象”的成员一致相信,抽象艺术的自由精神和强大力量能超越中国艺术传统的框架。在过去的30多年来,每位创始成员一直用各自的风格追求抽象艺术,同时见证着中国这些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位亦曾到海外学习、工作和参展,时至今日,这群艺术家力图开辟中国抽象艺术发展之路,以巩固中国在全球艺术史上的地位。

2025年,美克洞學館以“时间”为年度主题词策划系列艺术展览,从历史到未来,从瞬间到永恒,多元作品以“时间”为主线诠释历史的延伸与未来的回望,呼应美克洞學館现代设计和丝路文脉的融合碰撞,带来关于时间的更深层次思考。

抽象艺术,其内核在于永无止境的创新精神,以及对时空的独特认知与呈现。万象更新的时刻,各位艺术家们的创新探索将重新定义时空与艺术,带来别样的视觉盛宴与心灵启示。

美克洞學館秉承的丝路文脉穿越千年、联通世界,有着丰富广阔的时空尺度,并以现代的空间设计促进人类生活方式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始终致力于为大众带来丰富多彩且极具魅力的艺术体验。在新春的喜悦氛围中,我们诚邀您漫步于洞學艺术空间,沉浸在抽象艺术世界之中,于灵感无尽的全新时空自在畅游。

丰富创新佳作,带你探索全新时空

11位艺术家以不同视角“玩转抽象”

在绝美建筑感受艺术与生活的融合

北京抽象2025

——新春艺术特展

二维空间的物理释义是长×宽,三维空间是在二维空间的基础上×高。当我们在三维空间加入时间就可以称之为时空了。时空概念可以有物理的和观念的两种不同的解释。时空的物理概念是可以用尺度来丈量计算的,时空的观念则是体现在每个人不同的知识积累、宗教信仰、政治主张、文化习俗或地域状态的综合影响下的个体经验。在我们这个时代,科学家们一直在不断推进物理学中对于时空概念的认知,艺术家也都在不断尝试拓展物理概念之外的、他们自己的时空观念。视觉艺术家的创作在这些观念或意识驱使下表现他们钟爱的工具材料:颜料、纸张、帆布、画笔、木头、钢铁、刀、锯……这些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是这些工具材料的特性、制作痕迹和艺术家对它们的认知和经验。当然,艺术家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中,他们的情感、对社会环境的态度、生活地域的异样化、对艺术史的理解也就自然地表现在其中了。

北京抽象是这样的一群艺术家,美克洞学馆提倡“艺术与生活的对话”,其秉承的丝路文脉穿越千年、联通世界,有着丰富广阔的时空尺度,并以现代的空间设计将人类生活方式与环境之间的对立、冲突尽量变得温柔自然、和谐统一。让我们一起来注释2025年新的时空意识吧。

策展人:袁佐

2025年1月6日 于北石槽

白京生

1954年生于北京,70年代开始学画,曾师从朱金石、马可鲁,1990年赴美,在美期间作品多为风景静物。2006年回国,现居住和工作于北京。曾举办个展:“消解与重置”(2018,EGG 画廊,北京);“温园日志”(2016,久画廊,北京);“彩虹”(2014,一月当代画廊,北京)等,近期举办展览包括:“北京抽象2023”(2023,应空间,深圳)等。

白京生的抽象作品关注颜色的构成与质量,极具个性化的表现力,在理性和感性的平衡中,画面呈现出温婉而有力的气象。

白京生《无垠之境》2024 布面油画 60x80cm

冯良鸿

1962年生于上海,1983年毕业于上海工艺美术学校,1989年毕业于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80年代初开始抽象绘画,是当时上海最早的抽象艺术实践者之一。上海、北京学习经历及1990年赴美定居纽约后,对行动绘画、抽象表现、极简,及书写、观念等西方艺术形态有着更近距离的学习、研究、讨论及实践。其近期展览包括“叠蝶”抽象艺术展(2023,Yuan Art Museum)等,其作品广泛展出于国内外的重要美术馆和知名艺术机构。

冯良鸿的抽象探索,在极端理性的背景中,加入偶发的感性;或者在感性的泼洒中,加入理性的外罩。他重视画面气息的贯通流畅,同时专注于每一个局部的处理,认为“抽象绘画的魅力在于细节的感人”。

冯良鸿《橙23-1》2023 布面油画 200x190cm

李迪

生于1963年,内蒙古牙克石市人。现为中央美术学院表现与抽象艺术研修班导师。1982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本科。1985年获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银奖。1990年1月赴德国布伦瑞克美术学院自由艺术专业留学,并于1995年毕业。在德期间先后在波恩、汉诺威、汉堡、杜塞尔多夫、美因茨、不莱梅等众多城市举办个展和联展。2010年底回到北京建立工作室。

李迪早年形成了新表现主义的风格,而后从中国禅宗绘画的偶然性中获得启迪,过渡到现在探索单一元素的抽象绘画。其绘画语言是开放的,无论是图形与构成、画内与画外、形式与观念,他都试图在二者之间找到临界点。

李迪《游离(2)》2020 纸面综合 90x63cm

梁好

1960年生于北京。198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1987年赴美留学,1989年毕业于克兰布鲁克艺术学院 (Cranbrook Academy of Art) 雕塑系,获硕士学位。毕业后生活在密西根、纽约、新泽西州,创作、展览、教学、养子为时二十年。2007 年回国定居。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十年。现为自由艺术家。其近期展览包括:梁好个展“步虚”(2024,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北京抽象”(2020,应空间)等。

梁好的创作以抽象雕塑为主,作品以独特的材质和形式著称,她长期以来围绕材料原貌、非对象性雕塑语言及其与空间场域关系展开探索。

梁好《泰然》2019 木

林菁

1974年生于广州艺术世家,其父林毓豪为广东著名画家、雕塑家。林菁毕业于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雕塑系,留学前曾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油画与壁画。作为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师和艺术家,她出色地融汇贯通艺术与设计,作品多次被世界各大博物馆收藏,亦曾与时尚品牌Hermès、MCM、Swarovski等合作,家具及陶瓷系列设计曾在英、法、德、日及北京、上海等地展出。其近期展览包括:“大象真白π”第二回“观像摸象”个展(2024,EGG画廊);“对答如流”双个展(2021,非凡仕艺术空间)等。

林菁的绘画关注色彩、造型和质感,往往从有形象的画面起步,再运用深浅、厚薄不同质地的颜料和笔触的轻重缓急去重塑,最终构成耐人寻味的关系;综合材料作品也体现出其对于现实的深刻洞察。

林菁《外交关系》2018 综合材料 138x188x52cm

马可鲁

1954年出生于上海,现居北京。中国当代艺术团体“无名画会”的初创成员之一。作品以布面油画为主,常以抽象的形式呈现,蕴含着丰富的个人情感与前卫的艺术理念。近期展览包括:个展“回声”(2024,站台中国);个展“啊打以来:马可鲁作品 2016-2024”(2024,阿拉里奥画廊);个展“无人之境”(2022,香港艺术门画廊)等。

马可鲁对时代有着敏锐的觉知与独特的表达,80年代初其绘画风格转入抽象领域,摆脱具体形象的束缚,更注重传达情感和思想。赴美旅居期间其绘画更加极简,给人以简洁、宁静的视觉感受,后期综合材料创作更体现其不竭的创新精神。

马可鲁《啊打系列- 那不勒斯黄》2024 布面油画 150x150cm

马树青

1956年生于天津,曾任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1989年赴德国慕尼黑美术学院就读自由绘画专业,师从特吕格教授、岑纽克教授,现生活及工作于北京。其近期展览包括:“3+1”展览(2022,誌屋北京);“平面之上”个展(2021,蓝岸画廊深圳空间);“渐变”作品展(2020,798艺术区T6画廊)等。

从八十年代末开始,艺术家马树青即执着于抽象绘画的探索研究,一面思考着关于绘画的观念,一面探索视觉绘画的呈现方式。色彩是马树青在绘画中阐述时空概念的视觉载体,在绘画的过程还原色彩的中性与纯粹,呈现出一种宁静的抽象视觉。

马树青《无题2025-DJ01》2023-2024

丙烯颜料综合媒介木板 26x29cm

毛栗子

1950年生于北京,“星星画会”的主要成员。80年代以精湛的超级写实主义风格享誉画界,被法国人冠以trompe l'oeil(妙目难辨)美誉,受邀赴巴黎美术学院任客座教授,随后移居法国。作品曾入选GUGGENHEIM博物馆举办之“中国艺术五千年”展览。2005年开始具有强烈中国意味的抽象画创作。

毛栗子创造性地以西方油彩展现东方韵味与诗意,画中好似蝉翼的轻盈质感和丰富变化,彰显出深厚的艺术功底,令人感悟到一种自然如诗的抽象意境。

毛栗子《大兰》2016 布面油画 195x130cm

孟禄丁

1962年生于河北,中国当代抽象艺术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1983-1987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后留校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画室。1990年就读于德国卡斯鲁赫国立美术学院。1992年移居美国,1993任教于美国理德学院。2015年孟禄丁参与创建中央美院油画系第五工作室,着力推动国内抽象和自由绘画的教育和发展。其近期展览包括:“孟禄丁·极目”大型个展(2024,成都市美术馆);“孟禄丁 元·朱砂 语言研究展”(2023,KennaXu画廊)等。

孟禄丁的创作经历了从宏大的超现实风格到不羁的表现主义,再到纯粹的抽象表达的蜕变,他提出的“纯化语言”让艺术回归至极简,带有强烈的去符号化的特征,强调画面的纯粹性构成性效果、对生命激情的宣泄以及对直觉与无意识的表达。

孟禄丁《石青》2022 矿物质颜料黄麻 85x85cm

谭平

1960年出生于中国河北,著名艺术家、教育家,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八十年代末留学德国柏林艺术大学,获硕士学位和Meisterschule学位。英国金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历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波特兰美术馆等国内外重要机构收藏。其近期展览包括:“再问——谭平绘画”(2022,广东美术馆);“谭平:绘画是什么1984-2021”(2021,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空间)等。

谭平从90年代开始进行抽象创作,以一系列版画和油画作品开展对色块、线条、黑白关系、空间秩序、物质材料的实验,2000年之后走向更广阔的绘画行动,没有固定的风格和形式,关注视觉形式语言的探索及其背后更为深厚的精神力量。

谭平《无题》2022 丙烯绘画 49x145cm

袁佐

1957年生于北京,八十年代初就读中央美术学院,后毕业于美国麻省艺术学院 (Massachusetts College of Art) 获BFA及MFA学位。曾任教于美国麻省艺术学院,也曾任中国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北京中间美术馆馆长。作品曾参加国内外各种个展、群展及艺术博览会,被外交部、政协北京市委员会、清华大学、国家大剧院等知名机构及众多私人收藏。其近期展览包括:“记忆之镜:当代名家美术精品展”(2024,北京美克洞學館);袁佐个展“做一堵墙,再挖出一些透气的洞”(2023,798艺术区作者画廊)等。

袁佐的绘画经历了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过程,他试图在油画中加入中国传统的空间韵味,并通过直接而纯粹的油画语言,表达色彩感受、材料之美,力图开创新的东方油画风格。

袁佐《亚得里亚大戏》2022 帆布油画 200x180cm

创意推荐
非遗版画「红武财神」
¥ 34
非遗版画「财神」
¥ 34
非遗版画「癞龙之神」
¥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