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从经典图像中汲取灵感,这是一种近似于“图像考古学”的过程。在创作中,我对日常之物的图像进行主观的解读与转化。这种解读有时带有误读的特质,也赋予了画面特殊的趣味性。同时,图像的转化通过矛盾的空间叙事实现了心理图示的表达,从而构建出全新的视觉语言。”
——陈少蓉
伯年艺术空间欣然宣布,将于2025年4月12日至5月11日推出艺术家陈少蓉首个展“黄昏在书脊上融化”。由王垚力担任策展人,展览呈现陈少蓉新近创作的二十余幅布面油画。作品延续超现实主义绘画的核心特征,陈少蓉擅于对日常之物进行非线性叙事的编排和转化,通过某种奇异但熟悉的矛盾感,构建极具想象潜力的虚构空间。
陈少蓉 CHEN Shaorong
心理之眼
Psychological Eye
2024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50 × 40 cm
陈少蓉的创作根植于具象绘画,她对潜意识、想象力和非逻辑性的高度关注,使其作品具有打破现实边界的独特视觉语言。在新系列作品中,“纸制物”成为其创作的重要形象载体。具有极高可塑性的“纸”,能够被任意折叠、揉捏、剪裁,或撕毁,与此同时,它赋予了作品呈现平面与立体效果的更多可能性。对“纸”的形态变化产生极大兴趣的陈少蓉,尝试利用纸的特性,让她在作品中对描绘对象进行更为自由的设计和处理。例如作品《心理之眼》(2024)中,陈少蓉通过“制作”纸雕塑的方式,巧妙地塑造了极为立体生动的“带礼帽的男人”这一经典形象。
陈少蓉 CHEN Shaorong
黄昏在书脊上融化
Twilight Melts on the Book Spines
2025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86 × 90 cm
相对于写实的日常再现,她更倾向将生活以更加有趣的方式呈现,以此赋予“日常”可被多重解读的更大空间。借助直觉和情感,对“物”进行非理性的重新加工,这个过程是有关潜意识的引导,其结果则是人类心理图式的视觉化呈现。
例如多数作品中,“纸人”的身体或熟悉的物体(柜子,桌子,吊灯等)常被有意的变形或异化,原有的物理属性在画面中变得模糊。同时,她倾向使用鲜明和对比度强烈的色彩,复杂多样并具冲突性的颜色成功展现了物体之间的差异。原本微弱的光源不符合现实逻辑地照亮了昏暗的房间,带有符号化和象征意味图案的纸牌,又为作品增添了一层暗喻的神秘色彩。
陈少蓉 CHEN Shaorong
失踪者与天才
The Missing and the Genius
2024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140 × 109 cm
对于创作,陈少蓉一直追求于“具象,但不落入具体”的表达,她的作品始终存在于现实与诗意的中间。在《失踪者与天才》(2024)中,手握纸牌站在餐桌上的三个“纸人”,既像是就餐完毕后游戏娱乐的客人,又像是组成三重奏的乐手,活跃在舞台之上。而我们作为观者,究竟是他们的观众还是牌友,也不会有唯一的答案。陈少蓉的绘画,始终涉及对“观看”方式的深度思考,无论是她如何看待世界,还是我们如何通过她的作品去找到不同角度感受周遭。在充满超现实主义的视觉语言中,陈少蓉的绘画包含着对人性与欲望的反思,同时我们也将从中找到对时间、空间,以及记忆与存在的特殊共鸣。
陈少蓉 CHEN Shaorong
无限游戏
Infinite Game
2025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75 × 100 cm
陈少蓉 CHEN Shaorong
打牌者
Card Players
2023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110 × 85 cm
上文中图片版权 © 艺术家 & 伯年艺术空间
Images Copyright © Artist & BONIAN SPACE
陈少蓉
CHEN Shaorong
1995出生于中国汕头
现生活和工作于中国深圳
教育经历
2019年,本科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
2022年,硕士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
个展
2025,黄昏在书脊上融化,伯年艺术空间,北京,中国
群展
2022,破冰艺术计划2022年度展览——聚核,沈阳红梅文创园发酵艺术中心,沈阳,中国
2022,复眼计划,伯年艺术空间,上海,中国
2022,日常非日常,伯年艺术空间,北京,中国
2021,多元并进——广东省当代油画创作探索提名展,珠海画院,珠海,中国
2021,首发——腾挪成都驻地工作坊第一期,腾挪空间(成都),成都,中国
2020,第七届广东当代油画艺术展,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广州,中国
2020,妙有艺术×姐夫拍,798创意广场,北京,中国
艺术博览会
2024,艺术深圳,伯年艺术空间,深圳,中国
2023,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伯年艺术空间,北京,中国
2023,艺术厦门,伯年艺术空间,厦门,中国
2023,艺术深圳,伯年艺术空间,深圳,中国
王垚力
WANG Yaoli
王垚力,策展人、写作者,伯年艺术空间总监,现生活和工作于北京。硕士毕业于美国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策展实践专业;本科毕业于美国迈阿密大学,主修艺术史专业,辅修心理学和日语。长期关注青年艺术家创作和当代艺术市场发展。其专业研究方向,聚焦后人类语境下的生态及生物科技发展动向和当下社会中的地缘性民俗文化与神话学。曾策划的项目多发生于北京、上海、纽约和迈阿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