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本体——机器人艺术中国

昊美术馆(上海)

活动时间:2025-04-21 至 2025-07-13

活动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祖冲之路2277弄1号

HOW昊美术馆很荣幸地宣布,将于4月21日在昊美术馆二楼展厅推出混合智能艺术季展览「穿越本体——机器人艺术中国」,展览由张海涛策划,集结19位(组)中国艺术家的25件作品参展,以中国的人形机器人艺术为研究方向,强化人形具身机器人研究领域与艺术的结合。

展览前言

策展人 张海涛

人工智能艺术从媒介技术上分为离身智能艺术(包括大模型艺术与生成艺术等)与具身智能艺术,具身智能艺术又分为:人形机器人艺术、非人形机器人艺术,具身智能本体是AI的环境感知与行动执行能力,是连接数字与物理世界的载体。人形机器人也有望成为“具身智能”的最终载体。“具身智能”最大的特质就是能够以主人公的视角去自主感知物理世界,而不是被动的等待数据投喂来实现智能化,机器人艺术也区别于当代艺术领域的动态装置,这是我推介机器人艺术展览的重要理由。

「穿越本体——机器人艺术中国」参展作品

许毅博《凝视》,2024,铝 、 不 锈 钢、 亚 克力、LED屏幕、电子元件,300x250x400cm,图片致谢艺术家

“本体”是事物最初的存在形式,具备实体性和相对独立的性质。“穿越本体”在这里有多重意义:即穿越机器人具身智能的本体与艺术的本体,也可指穿越“人”的本体与主体,超人本主义思潮也是未来艺术的趋势。艺术的本体多指艺术媒介、技术与语言这三个表达价值与观念的要素。人工具身智能领域里“本体”的概念,更加重视本体举一反三的“智能泛化”预设AI未来的境遇及观念。

此次展览“穿越本体:机器人艺术中国”由策展人张海涛策划,19位(组)中国艺术家25件作品参展,以中国的人形机器人艺术作为研究方向,表达方式也侧重直接性与实体性。展览强调不应该将机器人只是当作一种媒介技术表达的工具,而是在重视本体的基础上以拟人化的方式,表达作者生存的体悟和生命寓言性,以及表现人机终极的伦理关系,预判未来超人本生态而警示当下。

「穿越本体——机器人艺术中国」参展作品

邓碧文《创世AGENT》,2025,AI仿生机器人、惰性气体等离子环装置、AIGC视频, 110×60×122cm,图片致谢艺术家

此次的作品大致可以分几个类型:一、机器人的意志与信仰的表达,即探讨人工智能奇点意识的产生会不会像人类一样拥有原罪,机器人未来如果拥有信仰,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影响,如:高峰作品《造神计划》《智能原罪:贪婪与懒惰》、 翁嘉乐作品《失乐园》、01 小组(陈荣彬 梁链喜)作品《机体之殇》、邓碧文作品《创世AGENT》、徐戈作品《另一个无名的亚当》(机械版)、张浚琪作品《绝对真实幻觉》、林万山作品《耕魂乙》、迟世林《搓脸者》;

「穿越本体——机器人艺术中国」参展作品

李杭《模仿游戏》,2022,机器人装置、电脑主机、显示屏,100×100×50cm,图片致谢艺术家

二、模拟人生,对于人类生理行为及生活方式模仿,触及人机边界的思考,未来社会试图构建一个超人本多维的生态,如:李杭作品《模仿游戏》、吕连涛作品《在能够直立行走之前》、俞科作品《家》、陈子健作品《算法河流不会回答三重舞》、SOSOSO Art+Tech(邱宇、陈鹏)作品《真言》;

「穿越本体——机器人艺术中国」参展作品

刘佳钰&黄恩琦《幻觉机器》,2025,机器人装置、仿生机器人结构、人工智能图像声音识别、人工智能语音互动,6 pieces,图片致谢艺术家

三、未来机器人身份取代、信息化超能力的进化可能带来的社会危机感与文明退化的悖论关系,如:苏永健作品《进化机》 、牛艳寒作品《一个惶恐不安的时刻》、姚浩澜作品《MARS兄弟代驾系列 I 》、刘佳钰和黄恩琦作品《幻觉机器》、许毅博作品《凝视》、孟松林作品《黑色困境》等作品,总体上看所有作品都在触及人机社会结构的变革。

近几年AI似乎具有了独立意识,引起了全世界的恐慌。未来应该制定机器人法律制度、保护的机制。从社会价值上看人工智能将是未来重新分配人类知识结构、观念重构的核心动力。未来人类将希望实现终极的乌托邦的社会信仰,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很多职业后,通过AI 运营获取的财富,供养人类,做到真正的平等幸福的生活。我们也希望通过我们的《穿越本体:机器人艺术中国》的展览试图为机器人奇点生态的建设做出自己的努力。

「穿越本体——机器人艺术中国」参展作品

林万山《神经收敛》,2023,机器人装置,40×110×310 cm,浙江美术馆馆藏

创意推荐
非遗版画「财神之神」
¥ 32
非遗版画「文昌帝君」
¥ 34
大战熊猫怪(降临)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