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的悖论

今日美术馆

活动时间:2025-04-19 至 2025-06-02

活动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路32号苹果社区4号楼

「平衡的悖论:周钦珊个展」将于2025年4月19日在今日美术馆1号馆呈现。本次展览是艺术家周钦珊2024至2025年最新主题作品《平衡的悖论》首发。作品延续了艺术家过去一贯的创作特色,即将哲思与视觉实验相结合,通过极简的抽象形式和色彩,呈现存在与感知的诗性关系。

作品以探讨人类精神世界中“平衡与失衡”“直立与坍塌”的临界状态与感知悖论为核心。展览包含50余件绘画和14首诗歌,图像与诗歌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一个充满哲思和隐喻的展览现场。展览现场将化为一个静观沉思的沉浸式疗愈空间,引导观者在这里放松、思考、感悟,进行一次自我探索之旅。

01

即兴水墨,笔笔相生

周钦珊,“平衡的悖论”系列,纸本水性彩墨,54×70cm,2024-2025

此部分将呈现周钦珊创作的40余件纸本水性彩墨绘画。作品以艺术家的体悟为起点,以即兴的方式绘就,画中的形象由第一笔落笔的水墨痕迹构成第二笔落笔的前提,笔笔相生而成。

周钦珊,“平衡的悖论”系列,纸本水性彩墨,54×70cm,2024-2025

这里的即兴即是不预设构图,也不参考任何外在图像,所有的实形都来自无形的意念,经由笔下的行进的水迹逐步显身,且事后不可修改,这样的绘画方式就如体悟人生的过程——无法预设、修改和后退。

02

偶然性墨迹

周钦珊,“平衡的悖论”系列,布面丙烯、木炭,140×202.5cm,2024-2025

此部分将呈现10件大尺寸布面丙烯底木炭绘画,作品以即兴绘画中的“偶然性墨迹”为原形,以层层编织笔触和抚摸形成朦胧体块的绘画方式构建一个个具有纪念碑美学和禅宗美学视觉特点的画面。此部分的绘画仪式感与其原型的即兴方式,形成一种鲜明的方法论对比,也凸显了绘画行为本身作为一种意义建构的可能方式。

03

平衡的悖论

此部分选取了14件诗歌文本,也采用第一人称“我”的自白方式写作,意在与绘画中隐藏的主体构建一种一明一暗的应和关系,诗歌中着意标示出来的第一人称意愿动词短语,则是进一步将“物”的主体性投射到物的情态之中。

周钦珊,“平衡的悖论”系列,纸本铅笔、油画棒、荧光笔,2024-2025

诗歌中的我有时是你、是他或是众人的替身,而画中如沙粒、泥团和巨石的形象,也由特定的物转换为一个他者或众生的隐喻,诗歌及其标识行为与绘画中的形象在此构成一种复调的关系,即画中形象既是第一人称“我”的生命感悟的投射,也是他者在此时代困境中各不相同的精神面容的隐喻。主题“平衡的悖论”正是对这一隐喻的直观,即“直立只有一种形式,而崩塌却有千般身姿”。

展览前言

一串形状各异的石头通过一个平衡点堆叠起来,既具有原始的、稚拙的生趣,又不乏一丝禅意。艺术家周钦珊的系列近作便以灰、黑、褐等素朴的色彩构建了一座座不同组合的“叠石”。然而,我们不要误以为这日复一日的劳作即是为着制造那具象的对应物。所谓“叠石”只是一种意象,她所探究的还是空间与时间的纠缠,一个个达到至简的形体在堆叠、在生长,既呈现出空间的交互和扩展,亦暗示时间的无限绵延。它们是色块,是语符,是乐章,顺着艺术家的思绪去探测那有序与无序的临界点,触摸平衡与失衡纠葛的心理质感。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周钦珊的绘画都带有心性修为的书写痕迹。这些看似边界清晰的凝滞色块实际上是由她不作预设,一笔接着一笔,笔笔相生,即兴而为。随着手和笔的行进,笔触、颜料与纸张、画布不断厮磨着,并发生难以全然预料的晕染、龟裂,如同那水滴渗透进岩层,留下跨越时空的亘古见证。

这种近乎超然物外、执着于自己内心的长时段行动,实则正是对于当下瞬息万变、幻象丛生的纷繁尘世的独特回应。那建基于平面绘画之上的颇具仪式感的一次次“危石垒砌”,成为周钦珊一种执拗的个人坚守,同时也是她关于这个时刻面临分崩离析的世界的一种预示。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 胡斌

2025年4月

周钦珊

1977年生于广州黄埔,

2008年硕士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

2018年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

现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实验艺术系,

主要从事观念绘画艺术创作和艺术治疗实践与理论研究。擅于将哲思与视觉实验相结合,通过极简的抽象形式呈现存在与感知的诗性关系。

代表性绘画作品有《求一根线的心理距离》(2009-2010)、《寄往天堂的信》(2012-2014)、《空的空间》(2019-2021)、《色度学》(2021-2023)、《平衡的悖论》(2024-2025)。

创意推荐
甲马非遗版画
¥ 28
魑魅魍魉(乙)
¥ 9
非遗版画「独脚五郎」
¥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