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頌艺术中心」欣然宣布,将于4月26日携手德玉堂呈现艺术家祁磊最新个展《忧郁的热带》,本次展览由頌艺术中心馆长苏芒策展,章文姬担任学术主持。《忧郁的热带》这场展览的命名灵感源自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穿越亚马孙流域的哲思漫游,此刻正与当代中国艺术家的画布产生奇妙的共振。这种忧郁不是伤怀,而是斯特劳斯笔下"比人类创造物更美"的矿石光泽,是水仙花芯里比典籍更古老的芬芳,是人与丛林、与猫、与河流对视时产生的量子纠缠。热带则是每个现代人内心那片未被规训的飞地。当都市的加速度撞上丛林的慢板,祁磊用画笔编织出当代版的《奥德赛》:不是向外征服,而是向内泅渡。欢迎各位莅临頌艺术中心开启一场精神之旅,直面文明与荒野的终极对视。
祁磊:闯入者与丛林美学
文/苏芒
"偏爱森林,森林的茂密不亚于一个城镇,其中居住的生物会形成一个社会,而且有效的与人保持距离。"
——列维·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
展览名为"忧郁的热带",源自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同名著作。这部思想自传记录了斯特劳斯探访亚马孙河流与巴西高地森林,寻找最原始人类社会形态的旅程。在原始部落的生活中,他展开了一段情趣盎然、意义深远的思考与体验。这种对自然与人类文明边界的探索,如同一则隐喻,开启他丛林创作的精神起源。
祁磊《伊恩的神殿》布面油画,200×150cm,2023-2024
祁磊,这位来自中国北方的年轻艺术家,创作灵感来自茂密的东南亚和云南原始森林,这种地理上的反差既是挑战,也成为其独特的氛围感。在艺术史上,热带丛林主题屡见不鲜,但祁磊的背景与经历赋予了它全新的意义与视角。他的艺术转向可追溯至2016年的一次意外发现。当时,在北京环铁工作室的苦闷创作中,尝试各种方法都不满意的祁磊开始走出封闭空间,骑行至京郊的温榆河边。在那里,他无意间观察到许多在林间工作的护林工和割草人,出于好奇,他拍摄了大量照片。回到工作室后,祁磊发现这些劳作者的工作方式几乎与这个快速时代脱节,而作为旁观者的他内心却感到罕见的平静。这种观照如镜子般映射着自己在创作上的焦虑,产生的情感共鸣促使他开始创作关于丛林及林间劳作者的作品。《牧林人B》、《黄色的房间A》便是这一时期的思考结晶。同样,这些京郊的影像也唤起了祁磊对故乡小镇的记忆,那里的风景同样宁静恬淡,由此诞生了《流过城市的河》等一系列与家乡风景相关的作品。在这些早期创作中,我们已能窥见艺术家对于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于现代都市生活节奏的隐性质疑。
热带丛林哲学:从东南亚到云南的心灵旅程
自2018年开始东南亚旅行的创作。个体焦虑的思索使他认识到,当代都市人热衷于通过度假旅行消解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焦虑感,远非逃避,更像是人类对丛林的精神奔赴。亚热带的宽大枝叶植物,从心理层面确实能给予人们精神慰藉。如同高更与大溪地,祁磊屡次返回原始森林,去在与世隔绝的大自然中寻找精神与艺术的归宿。正如斯特劳斯在《忧郁的热带》中所言:"一旦最后一个音符被听见,达至最后一个音符的前面所有音符都被映照明白,具有新意义。那些前行的音符所在追求的,再也不会被认为是随意而为,而是一种准备工作,替那个想象不到的结束方式做准备。或许这就是旅行的本质。"
祁磊《不期而遇的芭蕉林B》布面油画,230×170cm,2025
祁磊的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内心中荒漠与丛林,当代人与自然的强烈关注。他的画面中色彩奇幻,熟悉又遥远:绿与紫、橘与蓝、黄与绿,形成激烈的视觉对话,营造出一种燥动的心理体验。2024年,祁磊的目光转向中国云南,前往西双版纳和普洱,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在阅读《忧郁的热带》期间,书中关于旅行的记录部分直接启发了他体验云南的方式。《不期而遇的巴蕉林A、B》系列作品,记录了他在普洱景迈山徒步时所遇到的美景——寨子与寨子之间几乎没有交通工具,但正是这种不便保留了当地最纯朴的自然景观,没有过多人为干扰。徒步的乐趣在于偶然的发现,如误入一片几乎没有人为生活痕迹的芭蕉林。创作这些作品时,祁磊脑海中浮现的是弗里德里希1817年的代表作《雾海上的旅人》。弗里德里希改变了美术史中对自然风景的传统描绘,以人物背影为中心构图,被自然所包围,人物如纪念碑般矗立在山峦中,象征信仰之魂与山川的融合。这种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定义,在祁磊的作品中得到了当代语境下的延续与转化。
视觉重构:色彩交响与空间诗学
比起早期叙事性和情节性较强的创作系列,祁磊在新的作品系列中,更关注图像的绘画性与抽象化,并反复探索不同的绘画方式。一方面,他笔下物体呈现出不确定的存在:超现实的氛围,迷失的焦灼感;另一方面,艺术家弱化形体,聚焦于画面上的色彩混沌变化和质感肌理,趋向更纯粹的视觉冲击。祁磊的创作方法极具特色,他善于将旅行照片、艺术史元素和当代视觉文化巧妙融合。在他的画作中,丛林被赋予多重象征色彩:绿色代表生机,蓝色暗示诗意的幽暗,赭石红象征燃烧的世界,而紫色则暗示神圣的光辉。这种大胆的色彩运用不仅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也为观者提供了全新的视觉体验。受亨利·卢梭和彼得·多伊格等艺术家的影响,祁磊特别强调植被的层次感和画面的立体感,将场景转化为宏大的装置,让人联想到安塞姆·基弗的作品。在他的画作中,旅行者和野兽常常作为丛林中的「闯入者」出现,这些形象的塑造中可以看到波提切利、库尔贝和高更等艺术大师的影子。虽然祁磊的作品中并未直接描绘暴力场景,但画面中弥漫的迷失感和荒诞感同样传达了一种张力,成为对现实世界的深刻寓言。《叶影系列》作为祁磊的新尝试,提出了关于观看方式的思考。「叶影」可简单理解为树叶的阴影。在传统绘画或摄影表达中,很少特意强调暗部阴影。但当祁磊深入丛林,绿色作为第一视觉映入眼帘后,近距离观察叶片局部时,阴影部分的丰富性更加吸引他。在绘画语境下,物体的造型基础、立体关系离不开阴影的塑造,因此在这个系列中,暗部相对抽象,而物体受光的表面反而衬托出阴影立体的丰富性,形成了独特的视觉语言。
祁磊《叶影No.1》布面油画,80×60cm,2025
虚构空间中的灵魂探索
2020年前后,在因疫情而被迫封闭的时期,他阅读了赫尔曼·黑塞的《荒原狼》以及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一片树叶的颤动》,这两部文学作品为他的创作带来了新的思路。他开始尝试构建一个半虚拟化的图像空间语言。简言之,他的作品中出现的风景并非真实再现,而是像舞台布景师一样,重组建构出内心想表达的景象。作品《寻树》描绘了一位伫立在巨大树木下的旅者被极有秩序的枝叶簇拥着的画面,意指在自然中寻找精神共鸣,如《荒原狼》中哈勒尔的孤独。《重寻圣方济各》中重复出现的旅者形象手握权杖,与宗教神权无关,而是象征走出丛林、自我救赎的工具。《寻鹿觅归人》则展示了一位修士般装束的行者负重背包穿梭在如虫洞回环包裹的密林中,远方与之回望的一只鹿,如同不同维度空间的对话,令人想到宋画中人物与鹿的和谐共处,以及文人雅士在林涛间的坐卧之景。《林中听风者的午后1,2,3》三联画,亦受宋代人物画启发,以卷轴画为构图形式延展了单一风景画的尺幅,与当代16:9电影屏幕比例有着相似的美学观看方式。这种东西方艺术传统的融合,展现了祁磊对艺术史的深刻理解和创新转化能力。
祁磊《林中听风者的午后1,2,3》布面油画,200×150cm×3,2024
闯入者的寓言:文明与野性的当代对话
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中的一句台词给祁磊留下了深刻印象:"微弱的文明之光仍留在这野蛮的屠场里,这就是人性。"同样,毛姆的短篇小说集《一片树叶的颤动》也反复探讨:"美丽的风光与人性的凶险共存在这原始丛林之中。"《闯入者1,2,3》三联画系列重点体现了这一主题。画中来自文明的都市人、穿着如原始部落的土著和野生动物共同生活在这个「混沌」的世界,他们都是驶向丛林的「闯入者」。在构图上,卢梭的《梦》和高更的《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到何处去?》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祁磊创作这三联画的初衷。正如批评家鲁明军所言:"祁磊笔下的丛林是象征性的,所以我们看到的不光是绿色的丛林,可能是一片蓝色基调的丛林,或是一片赭石红基调的丛林……蓝色赋予了野蛮的丛林浪漫的诗性和幽暗之光,赭石红则象征着起火的世界和将化为焦土的地球,即使丛林也未能幸免。画中的旅者和野兽原本是丛林的一部分,但在这里,都成了伺机寻找生路的意外'闯入者';祁磊的画中没有血腥和杀戮,但弥漫在画中的迷失感与荒诞感同样是一种暴力的体现。"丛林,在祁磊的画笔下,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现代人精神状态的象征——我们生活在各种信息、欲望、规则的「丛林」中,既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又因内心的异化感而成为「闯入者」。
想象乌托邦:从重生到救赎的艺术道路
《欢迎来到乌托邦X》是祁磊对作品《欢迎来到乌托邦》创作上的延续。这里的时间性完全抽离,是一个未知的X,时空性在这里完全虚拟。浓郁的色彩热烈梦幻,坐于马背上的旅者似乎是从小说中走出的人物角色。艺术家无意界定她的身份,而是将这一切交由观者想象。她坐于马背转身回眸,似乎在召唤远方的观者与她共同进入一个乌托邦世界,一种形而上的理想之地。
祁磊《欢迎来到乌托邦X》布面油画,200×250cm,2024
《约翰的诞生》是祁磊向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致敬的作品。他从中心式的构图方式改变了古典绘画里传统的金字塔形构图,这种中心视角观看方式的改变也影响了他的其他作品如《冲破迷雾》等。"约翰"作为旅者直面丛林的迷茫与孤独,选择继续前行寻找内心的答案,象征着一种精神上的重生。从某种意义上说,走出「丛林」代表着从迷失到找寻自我的过程,是当代人在复杂世界中寻求自我救赎的象征。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了祁磊对于「救赎」主题的探索——在当代社会的信息与欲望丛林中,人如何保持精神的纯粹与独立?如何在日益疏离的人际关系和自然环境中寻找意义与归属?他通过艺术创作,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答案:回归内心的原始感受,重建与自然的直接对话,在美学体验中实现精神的净化与超越。
祁磊《约翰的诞生》布面油画,200×340cm,2023
永恒的瞬间:祁磊的艺术观照与当代意义
祁磊的艺术创作展现了他对绘画媒介的执着探索和对现实世界的敏锐观察。他的作品融合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和广泛的情感共鸣,通过不断突破自我和融合多元文化元素,在当代艺术舞台上开辟了独特的创作道路。斯特劳斯在《忧郁的热带》结尾写道:"对于一块比人类的创造物都漂亮百倍的矿石沉思一段时间;去闻一闻一朵水仙花的深处所散发出古老的味道,其香味所隐藏的学问比我们所有书本全部加起来还多;或者是在那充满耐心、宁静的互谅的短暂凝视之中,这种凝视有时候,经由某种非自愿的相互了解,会出现于一个人与一只猫短暂的相互注目当中。"
祁磊《夜幕微光》布面油画,200×150cm,2024
艺术家在浮躁文明与永恒自然之间,寻找一条通往内心的道路。他为丛林主题带来了全新的诠释,丰富了中国当代绘画的面貌,同时为观者提供了思考当下世界的新视角。他的艺术实践不仅展现了卓越的创新精神,更体现了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洞察,也提供了凝视,在一片宁静的丛林,邀请观者放慢脚步,重新审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丛林作为隐喻,既代表着我们内心的原始冲动和恐惧,也象征着生命的丰饶与神秘。「忧郁的热带」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精神状态——一种对纯粹、自然、和谐生活方式的怀念与追求。通过祁磊的画笔,我们得以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寻回那些被遗忘的感受与联系,重新发现自然与人类精神世界的奥秘。这或许正是艺术的崇高使命:不仅记录与表达,更在于唤醒与救赎。
祁磊(Qi Lei),1986 出生于安徽濉溪、2014 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并获得硕士学位、现工作和生活于上海。作品被德基艺术博物馆(南京)、艺美基金会(北京)、国美艺术基金会(北京)、云冈石窟研究院(大同)等收藏。
精选个展
2025《忧郁的热带》,頌艺术中心,北京,中国、2023《一片树叶的颤动》,德玉堂画廊,上海,中国、2019 《潜行者》,德玉堂画廊,上海,中国、2017 《流过城市的河》,德玉堂画廊,上海,中国、2015 《图像的缝隙:祁磊个展》,艺美基金会,北京,中国、2014 《日光夜景:祁磊个展》,国美艺术基金会,香港,中国
群展
2023 香港巴塞尔艺博会,香港会展中心,香港,中国、2022 上海BFC外滩艺术季,复星艺术中心,上海,中国、2021 上海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西岸艺术中心,上海,中国、2020 艺术深圳,深圳会展中心,深圳,中国、2019 济宁市美术馆青年艺术家提名展,济宁市美术馆,济宁,中国、2019 艺术深圳,深圳会展中心,深圳,中国、2018 《开放的岛屿》,当代唐人艺术中心,曼谷,泰国、2018 《出山入江:漳州当代绘画邀请展》,漳州美术馆,漳州,中国、2018 《直觉意识:绘画的原力(第二回)》,北京时代美术馆,北京,中国、2018《精神空问的对视》,圣埃莫堡,那不勒斯,意大利、2017 《在日落发生后….》,上海当代艺术馆,上海,中国、2017 《通感》,兰空间,北京,中国、2017 《我们何以成为我们》,言午画廊,上海,中国、2016 《尤利西斯的凝视 一 绘画性与内心关照的双重回归》,今格艺术中心,北京,中国、2016 《“青衿计划 (2016)"》,正观美术馆,北京,中国、2016 《“青衿计划 (2016)"》,关山月美术馆,深圳,中国、2015 《图像研究室(第二回):绘画发生中的观念和语言》,正观美术馆,北京,中国、2015 《装〞ZHUANG》,艺美基金会,北京,中国、2015 《景物之间:“直觉与体验”》,东京画廊+BTAP,北京,中国、2014《天津美术学院毕业生优秀作品展》,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天津,中国、2013 人选《亚洲青年创作集录Vo1.4》,香港,中国。
苏芒(Su Mang),頌艺术中心馆长,策展人、资深媒体人《时尚芭莎》创刊主编;创办芭莎明星慈善夜和《芭莎艺术》杂志,倡导让艺术成为时尚。策划展览有「破界/150周年BAZAAR时尚艺术大展」;《宅兹中国》洛阳美术馆大展;女性艺术大展《她挚爱:自我的呈现》;蔡志松东方美学大展《隐士》等。2024年创办非盈利写作性女性艺术家项目「她的房间」,支持女性艺术家,推动艺术时尚跨界合作,助力艺术之梦,打造生活之美。
章文姬(Zhang Wenji),艺术批评学者、策展人、那特艺术创始人。
其文章收录于《画刊》《当代艺术家》《文汇报》《新绘画的“历史”》《2021成都双年展文集》等各种期刊、出版物和画册中,《作为自然主义的摄影──彼得·亨利·爱默生与十九世纪后半叶的视觉问题》一文获得民生艺术史论文奖学金,并收入民生艺术论文档案库。2016年出版书籍《捍卫新艺术史》。策划过展览《天堂岛 王瑾个展》、《长物》、《时间的延绵》等。2016年创办那特艺术学院,担任【视觉的震撼:西方现代艺术绘画的观念与语言】直播课程出品人及制作人,【范景中讲西方艺术史】音频项目策划人及执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