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采的《赫拉克利特》以“火焰”这一古老隐喻重新激活对“流变”与“存在”的思考。作品的核心并非光学设备本身,而是火焰在光影投射中的持续生成:手绘稿中的火舌由算法拆解为像素,再经再次写生回归具象;每一次往复都将技术理性与身体痕迹缝合为新的视觉层。此循环使“误差”成为生产机制的一部分,正如赫拉克利特所言,万物在差异与张力中得以延续。
展场利用单点高功率光源与墙面投射,放大了火焰图像的呼吸式闪烁,使光成为雕塑性的媒介:观者的步伐与影子不时切割画面,让“观看”跃升为随时改写的事件。空间由此转化为感知的试验场——火焰在暗处燃烧,亦在光谱中解体;主体与客体的位置不断交换,犹如对我们的不断提示:图像非物、非象,而是一段持续未完成的生成史。
同期展出的系列版画手稿保留了各阶段的几何骨骼与笔触肌理,是作品自我考古的索引;它们见证了从“火”到“像”再到“光”的多重转译,也让技术-自然-人文三重维度在纸面上交汇。最终,《赫拉克利特》提出了一种关于时间、材料与思辨的复调:光影只是入口,真正被点燃的是对变化本身的凝视。
沈采
艺术家,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2019年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获艺术学学士,并于同年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奖学金赴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就读艺术媒体与科技专业,获艺术学硕士。
作为备受期待的新一代艺术家,沈采在艺术实践中,积极以多种媒介形式,探索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领域为艺术中以人为主导的人机关系, 并且着眼于机械性与人性之间的灰色地带,通过影像、装置等形式来建立并表达人与机器之间达成的新秩序与新关系。沈采的作品曾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深圳何香凝美术馆、 纽约Sheila C.Johnson 设计中心、纽约the Aronson and Kellen 画廊、纽约伊森 ·科恩 艺术中心碧肯美术馆 (Ethan Cohen KuBe)、上海大丸美术馆、墨尔本The VictorianArtist Society 等国内外美术馆、艺术机构展出。并参与入选包括2019年度青衿计划、英 国爱丁堡计划-CAI青年艺术家实验室项目、入围2023 Sovereign Asian Art Prize等国内外艺术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