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石器时代的陶釜、陶罐,到明清时期的精美彩瓷,再到今天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陶瓷涂层——走过了两万年时光,陶瓷仍然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媒介和材料。
它属于古代,属于当代,也属于未来。
作为2023年的开年大展,宝库匠心系列大展的第二展把目光从玻璃转向陶瓷,将于2023年1月15日—2023年2月28日,在上海中心大厦37楼宝库文化中心,举办「如瓷,出色。」陶瓷主题特展。
特展以颜色为叙事线索,分为“寻青”、“生白”、“流彩”、“远色”、“逸格”五大单元,共计展出来自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美国、英国、瑞士、日本等29位不同领域艺术家们的近40件/组作品。
通过中外艺术家们视角独特的多元创作,和大家一起重新审视陶瓷艺术的色与形,进与退,以及其中所展现出的中外文化对话、碰撞与交融。
loookloook
陶瓷的A面和B面
—「如瓷,出色。」 —
loookloook
色彩与造型是陶瓷艺术的灵魂。
「如瓷,出色。」陶瓷特展从灵魂的A面——色彩入手,以中国瓷器最初诞生时的原始釉色青釉为起点,回溯中国瓷器从单一的青色到多种釉色,从纯粹的白瓷到娇艳彩瓷的发展历程。
展览现场,您将看到👇
青瓷的代表釉色——龙泉青瓷以及景德镇影青瓷;
竺娜亚 | 空山新雨后
安田猛 | 青白系列
以白瓷为载体的绘画、雕塑、影像、装置等多种形式的艺术作品;
李承熙(韩国)| 《Tao Series》(瓷版画)
陆斌 | 《大悲咒—3》
中国彩绘瓷器的巅峰之作,一出生就自带贵族血统的珐琅彩;
以及来自已故中国台湾陶艺大师王修功的高温多彩釉。
高温多彩釉脱胎于唐三彩。王修功用高温釉的流动混融三彩的效果,改善了唐三彩低温烧制过程与成品上的缺点,形成了2.0版本的高温新三彩。
其流动效果不似唐三彩那样没有节制,一溢到底,能够表现出更为丰富细腻的色相,结合王修功的国画功底,最终营造出富有东方山水精神的彩墨抽象画。
王修功 | 高温多彩釉盘
如果说在色彩维度,我们看到的是当代陶瓷艺术创作中对传统的回应;那在灵魂的B面——造型维度,就是典型现代艺术语言的应用。
例如作品《行空的天马》,在影青瓷烧成的不规则长形平面上,拖着长尾的天马迎风而立,青釉渗透入泥土自然天成纹理中,形成了似冰川、如云天般的肌理效果。
艺术家将国画大写意的追求,用陶瓷雕塑的手法表达出来,所有的意向都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无限的想象力,营造出如中国写意画般虚实相间的意境。
朱乐耕 | 《行空的天马》
白瓷装置作品《方向》,则是用极为古老的拉坯成型和泥条盘筑工艺,塑造出圆润舒展的形态与出人意料的角度转折。
艺术家用这种转折来表现人生中那些不定性的方向,好似折纸,折来折去寻找不同方向延展的可能性,不重复,不间断的延续。又在一器形中不能脱离,万变不离其中。
金贞华 | 《方向》(白瓷装置)
loookloook
传统陶瓷VS现代陶艺
—「如瓷,出色。」—
loookloook
传统陶瓷与现代陶艺创作的区别在于,前者注重反映社会大众普遍的审美需求,后者追求个体的精神自由和观念表达。
前者的作品是实用器,而后者的作品纯粹只为精神留存,致力于将陶瓷从“器皿”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当代陶艺家的创作,往往集中于后者,本次特展中的作品同样如此。
林振龙 | 大地系列·椭园盘
作品大地系列·椭园盘中,莹润的青釉如平静的水面,如岩石般嶙峋粗犷的自然纹理隐喻大地。
艺术家用点、线、面的组合,十分写意地表达出了大自然山水的意境,釉色对比强烈,作品充满张力。
屠娟 | 爆炸中的融合
作品爆炸中的融合则通过不同材质的热融结合,将宋瓷与匣钵融入到玻璃中。
在高温的作用下,陶瓷与玻璃两种不同的物质相互抵触又相互融合,仿佛离子体辐射,形成一个炽热、紧密的微宇宙。
而在诸多典型的现代陶艺创作中,却出现了一组例外。
陆斌 | 97式花器
这组97式花器有着近乎完美的形式,哪怕没有陶瓷的专门知识,也能感受到力量和美。
在创作这组作品时,艺术家把创作观念退回到了陶瓷器的实用原点,褪去了所谓虚华无实的追求,让作品价值回归史前人类创作它的初衷。
同时,在制作工艺上也退回了最传统的泥片成型,将这种经典的紫砂壶成型工艺演变成一种独特的现代陶艺的修辞手法。
作品前后跨越25年,表达了艺术家对传统工艺的敬意。用艺术家自己的话说:“在看似退步中缓慢前行,在四下奔突中走向终点”。
陆斌 | 97式花器
loookloook
文化融合还是保持独特?
—「如瓷,出色。」—
loookloook
在陶瓷漫长的2万年历史中,它不仅仅只是瓶瓶罐罐,还可以是礼仪、思想、甚至是文化交融的载体。
在古代,描绘着各种纹饰、图案的中国陶瓷通过贸易在全世界流通。欧洲人即使不能理解其中寓意,也并不影响他们的欣赏和痴迷,将其大量陈列在生活的场所中。反过来,欧洲、阿拉伯地区对陶瓷风格、图案的需求,也传入到中国,慢慢融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
而在本次特展中,我们将聚焦当下陶艺创作中所呈现出的,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对话、碰撞与交融。
朱阳 | 《永远的幸福》
陶瓷装置作品《永远的幸福》,由近一千只内置LED光源的陶瓷苹果组成。
苹果这一意象在西方文化中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作品名“永远的幸福”(Happily Ever After)也是典型的西方童话句式。
而陶瓷苹果上的 “囍”字样和手绘青花图案,又蕴含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意味。
朱阳 | 《永远的幸福》
总之,这件作品就是一系列中西方标识的合集,但无论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又都不能完全读懂其寓意。
在中西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往往会剥离掉具体的地方文化标识,只剩简练、几何、抽象的设计语言。
而艺术家透过《永远的幸福》,意在传达自己对于文化融合的观念:幸福生活的复兴,需要地方文化复兴,需要地方文化保留并展现自己的独特文化标识。
朱阳 | 《永远的幸福》
伴随人类从石器时代走到如今,陶瓷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最熟悉的伙伴。但在现代陶艺的观念冲击之下,短短几十年之间,其面貌发生了巨大转变。
欢迎大家来宝库「如瓷,出色。」特展,重新认识这个最熟悉的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