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傩面具 | 带上面具与“神”交流

戴馨瑀 IFA 2022-05-02

土家族

傩戏面具神与人的通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土家族生活区域,曾广泛流行着一种古老的巫风祭祀及表演仪式。这种仪式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叫法,贵州思南一带称为傩坛戏,恩施一带又叫还坛神,或称"傩愿戏"、"傩堂戏",但同时,人们又都称其为傩。在这一独特的文化习俗中,土老师身着法衣,肩搭牌带,敲锣击鼓,冲傩跳神。"傩"是世界性的一种历史悠久的泛文化共同现象,也是中国的一种很古老的宗教文化,远至商周时期,就有记载。傩始于远古初民的原始自然崇拜和多神意识,是驱除疫鬼、祓除不祥的一种巫术活动。

巫术能够使人进行重要的事功而有自信力,使人保持平衡的态度与精神的统一,不管是在盛怒之下,是在怨恨难当,是在情迷颠倒,是在念灰思焦等等状态之下。巫术的功能在使人的乐观仪式化,提高希望胜过恐惧的信仰。巫术表现给人的更大价值,是自信力胜过犹豫的价值, 有恒胜过动摇的价值,乐观胜过悲观的价值。巫傩文化为土家人渡过艰辛坎坷的人生道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土家人对待艰难生活的调节器。巫傩祭仪的主要特征之一是人戴假面, 歌舞驱鬼,具有原始巫术的面貌和特征。流传久远,至今仍在活动的这样一种古老习俗中所使用的假面———木雕面具。

面具,作为一种神的物化符号,成了人神沟通的桥梁。戴上它将人的愿望带给神, 再将神的旨意传给人, 巫师成了人神沟通的使者。面具又是傩戏表演区别人物的重要标志,它分生、旦、净、丑四行,男性可妆扮女性。面具不仅成为神的符号,还可成为凡人的象征。它从远古走来, 带着极度夸张的狰狞与喜悦,向我们诉说人类情感的寄托。这是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神灵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同样存在着真、善、美、丑、恶,只是它是以变形的方式反映着人类自身。虽然我们难以一区分这些神灵的原形,但面对它们,我们所感到的心灵震撼是真切的。傩面艺术的魅力,当它失去往时神圣或实用的功能之后,并非全是本来意愿的功能——审美的意义,仍然凸现。

傩面造型的表达语言,可说是一个完整透彻的符号化象征语言系统。这个语言体系映照着它的美学本质,它与原始象征型艺术的直接血缘。因为傩面的造型始终通过"意义"来证实自己的价值,至于形象和形式本身的意识、审美观照,反而是随之而来的副产品,是为表达观念而伴生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傩面艺术应该归为"民俗美术",因为我们称之为美术的一部分,始终从属于傩祭这个祈福禳灾的具体而现实的民俗范畴。这种功能性的实用态度和文化性质,决定了傩面艺术造型的象征品格,也决定了它能从远古走到今天这种惊人历时性的顽强生命力。

傩面在武陵土家地区均有存在,贵州的思南、沿河,湘西的永顺、龙山,鄂西的恩施、鹤峰、建始等地至今尚有傩堂戏在民间流行。傩面具及其相关的仪式表演,是土家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它的生存背景,是武陵土家;它所依托的信仰,是广泛流行于民间的鬼神崇拜;而它赖以展现的舞台,则是无数普通的土家民宅的场坝。

土家族傩仪面具的色彩与戏剧脸谱有惊人的一致性,这除了说明我国戏剧来自民间、起源久远之外,同时也可以证明傩仪或催戏还是相对原始的戏剧。如同戏剧有黑脸、红脸、花脸、青脸、蓝脸等不同脸谱一样, 傩仪面具也逐步从简单到复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脸谱象征色彩体系。这些不同的色彩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象征,如红脸的关公,红,一般表示忠勇,正面的英雄一般是红脸;黄色则猛烈,如典韦;白色总显得奸诈,如白骨精;黑色主网直, 如大将、开路先锋;青色是妖邪,如判官、鬼怪、蛇精等。

土家傩仪面具通过造型构成、形象的暗示、色彩的指会功能等种种造型的努力,使形象的象征表现与装饰意味交会合,形成一种混沌状态的内在和谐。当土家艺人创造这些古老的面具时, 也就将自身所有的象征观念赋予了它们。

在土家傩仪面具中,所体现出来的种种象征美感展现了上家人在漫长而艰苦的历史过程中凝聚的精神,吸引族人心理的向心力,以形成群体的团结,统一秩序,增强群体为生存而拼搏的战斗力,它是土家人群体意识的象征。

 

土家族傩面具以扮演的方式重新演绎了一遍人与自然相处、命运冲突与求和之中超越自我,在娱乐或严肃的表演与仪式过程中人们得以宣泄、解脱,求得心灵的满足与慰藉的同时,也达到了自我肯定的目的。人们努力的以神灵观念去迎合现实生活,佩戴面具与神灵沟通是他们换位思考,也是自我认识的一个过程。

相关资讯
中国传统收纳盒之美
2022-05-19
他花13年,救活了中国的独门技艺
2022-05-19
2022年新趋势:有机设计风格
2022-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