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谁同坐——造化、古人、心

中国油画院陈列馆

活动时间:2023-08-12 至 2023-09-20

活动地址:北京朝阳区高碑店文化艺术新街1704号

记忆里与死亡有强烈关联的土带给我的感受促使我一定要用土来做基底或者作为色料来画一些画,土地上出产的粮食与我寒冷饥饿的童年记忆有关,于是这次也展出了面食系列。除了表达记忆,当下每天接收的海量信息也会激发出很多灵感,不吐不快。没有灵感我就没法展开工作,在我看来,一张画必须有强烈的理由才能动笔,而这也是作品的看点。总的来讲,灵感来自“造化,古人,心”。
2013 年,我开始用“大地色系”作画,在颜料中掺入泥土,这样一来,色彩纯度降低,画面色调统一,好像有一层土色滤镜,有一种古老而质朴的味道。这样的用色对素材也有要求,所以我先选取了文艺复兴湿壁画素材进行实验。那个时期我至少通过这样一种捷径获得了一种保险而有特点的用色办法。

关于材料,严格来讲,我对坦培拉材料的运用是不符合传统的技法要求的,媒介不是我要强调的部分,也不是我一个人在这样画。我使用过坦培拉半透明罩染技法,后来觉得有些繁琐,于是用直接画法来绘制作品——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像曼坦尼亚(Andrea Mantegna)的作品就清晰显示出直接画法的痕迹以及对布纹颗粒美感的呈现。

此次展出的坦培拉作品基底材料大致分为三类:质感相对均匀的布面,质感粗粝沧桑的泥土基底,还有一部分风化老木板基底。

另外,我从多年来的手稿中选出30张展示日常工作状态,这些手稿画在学生丢弃的毕业论文稿,打印作废的纸张等等“废品”上面,都是零碎时间随手勾勒的草图与密密麻麻的文字标记,折痕与污渍是尘封的记忆质感,有些由于时间久远连我自己看都很抽象了,单看形式感不看内容也很有趣味,随手勾勒思考是从本科做设计延续下来的习惯;同时从我的作品集中选了30张未展出的作品,搭配现场展出的作品可以较为完整地展示十几年来的创作线索,无论完成得怎么样,我力求每张画都有它的趣味点,刻意巧妙有时会弄巧成拙,所以挺难把握一个度。坦白讲,很多作品都不理想,借展览听听大家意见。

老虎凳儿

70×50cm

木板坦培拉

2022年

狸奴

30×40cm

木板坦培拉

2022年

大脚床

90×60cm

木板坦培拉

2023年

80×80cm

木板坦培拉

2022年

目光

布面坦培拉

80×80cm

2021年

大眼睛

布面坦培拉

120×90cm

2021年

珠有

泪布面坦培拉

39×36cm

2021年

梵高像

布面坦培拉

40×30cm

2018年

法尤姆肖像

布面坦培拉

50×20cm

2018年

憧憬

70×50cm

纸本素描

2013年

锡鹏这个文艺复兴的庶子,十二年前登堂入室,研究生入读中国艺术研究院拜在杨飞云先生门下,算是得以转正。十余年来我亲见他是如何咬牙切齿地热爱坦培拉,日复一日在屁股都难以转圜的斗室中听着郭德纲画得兴高采烈。此次携他这些年在生存间隙出产的作品回艺术研究院油画院办展,我愿说他是生于斯、长于斯、成于斯,不止于斯。

锡鹏的幽默是骨子里的,是那种很严肃的戏谑,这是一种力量,我相信他全赖此以抵消生活的荒诞性,对抗生命的虚无感。比如他用很古典的坦培拉技法把一只立着的企鹅画成了梁楷的“太白行吟图”,把一头站着的老虎画成了板凳……

这次展览他取名为:

“与谁同坐——造化、古人、心”。

我私底下给他取了另一个名称:

“与虎谋皮——古典、现代、没有主义”。

木心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话:“谈虎色变虎也惊,骑虎难下虎也怨。”

我再续半句:与虎谋皮虎也乐。

只因这背后有锡鹏对艺术的那份狂狷与谦卑。

文 | 佟雨

邱锡鹏

1986年生于山东高密

现居江西上饶

2005—2009年 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环境艺术设计

2011—2014年 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

研究方向:油画语言的表现力研究

导师:杨飞云

个展

2017年《借景筑梦》个人作品展

伍拾伍号院子艺术空间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