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心了了——张目达书写艺术展

视平线艺术

活动时间:2023-12-17 至 2024-01-11

活动地址:上海市徐汇区五原路262弄2号楼主楼2层

作为一名年轻的艺术家,张目达先生的作品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极为深刻的,这深刻就深刻在了他的艺术表达的不一样里,也就是有他的独特性的存在,有它自我的存在。

很显然,我们现在更为容易看到的情形是,有太多的书法作品,相互间都可谓是一种似曾相见,彼此雷同。而所有这些,显然都是目达自己创作的作品所要去予以拒斥的。若是没有了这种的拒斥,或者说没有了这样一种艺术创造者的拒斥精神以及拒斥的能力,一个趋之若鹜去追求一种所谓书法传统的大漩涡,随时都会去把一个最为朴素之人与生俱来的书写灵魂给一下子就吸纳去了。在这一点上,目达的书法显然是有意识地试图在做着一种自我的逃避,即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种种体验去抗拒种种既有的书法教条和框框的存在。

©张目达 凤翥龙翔 纸本 380 x 255 cm 2021

目达以一种艺术家的姿态去审视既存世界所不断累加上来的那种作为次起经验而存在的一种并非真实的规条或约束。这也无形之中便和人类学家的于田野之中去求新知的自我体验之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只是他更多地是在把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和周遭环境予以一种陌生化而已,并将之作为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而融入到了自己作品的创作之中来。

©张目达 五岳独尊 陶瓷印 25 x 25 cm 2023

他尝试运用了他的老家阳谷那里乡村中的风土人情,特别是那些让人记忆犹新的种种拟剧性的场景,比如写有喜字的婚礼、村口老人讲述鬼故事以及"孟坑"那个自然形成的池塘里空间分男女的洗澡之类,他突发奇想地用自己所喜好和熟悉的墨笔去书写这些场景,在这只大笔的线条落在纸上的一刹那间,他为此而转化了一种最为让人熟悉又让人难忘的儿时民俗生活的场景记忆本身。

©张目达 他方佛土,俱来集会 纸本 330 x 210 cm 2019

他从婚庆中用一张红纸所写的贴在墙上的富有传统意味的"喜盈门"符号中获得了一种启示,那是两个字合写成一个字的民间书写的习惯做法,即在"门"这个字内加上一个"盈"字的书写,他从这类的民间社会的创造性转化的符号书写中真正注意到了一种文字书写的民间性的存在,并有着一种出其不意的视觉效果。当然,对乡土中国而言,那种民间书写的传统性一直还是存在着的,

©张目达 致敬经典-马家窑系列 纸本 50 x 70 cm 2021

但在这一点上,目达的作品创作则不然,他由此而有了一种自我的觉悟,或者文化上的自觉,并因此而有了一种境界上的提升。他进而开始去用宣纸这种传统媒介物以及城市新建筑中的宽敞客厅中的要求要有一种墙上悬挂空间的出现而给予了一种其独特的书法艺术作品的展示的可能。

©张目达 如龙盘雾,似凤腾霄 纸本 390 x 115 cm x 2 2023

这恐怕也在无形之中印证了传播理论家麦克卢汉所谓"媒介即信息"‹The media is the message›的著名说法,这一说法真正影响到了二十一世纪今天的人们如何去看待以及理解数字化生存的世界。当目达他尝试着要把普通人家的婚礼宴席中在红纸上的一种民间书写转换到了另外一种形式的发黄了的或刻意染色了的毛边宣纸上的书法书写之时,麦克卢汉的灵魂顿时复活了,一种书写创作的新鲜感信息的传达及其价值的不一般,一下便得以涌现了出来,并清晰地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这同时也就可以用来解释其作品因此而有一种独一无二魅力或吸引力的原因所在了。

©张目达 李白登鹤雀楼印象 纸本水墨 80 x 350 cm 2023

这样一种书写,不仅让书写者的一种儿时亲历的民间传说融化在了一种现代书写者的自我创造性的转化之中,同时也让因现代性而有一种去魅的书写有了一种重新复魅的可能。因此,我们可以去想象一下吧,如果目达在其作品中融入进一种儿时曾经有的并留存于心底之中极度惧怕鬼的情结记忆,那么他的书写中的表现,又如何不会有一种从内心之中而向外去涌现的心理投射的自我暗示存在呢?

©张目达 八喜临门系列-第52号 纸本 130x90 cm 2021

进而,它使得我们作为一名其作品的观看者,这种暗示的妙处就在于,它同样也可以唤醒我们自己曾经有的并带有一种人类普遍性的惧怕和恐惧出来,我们因此而发生一种入迷,甚至着魔,这恰恰就是艺术品和人的情绪快感之间的微妙却强烈的关联性所在。因此,我们才会在中国人的意识之中去用中国文化里让人极为熟悉的红"喜"字,更会用"双喜"字,乃至于还会用"八喜"这样的多喜字的重叠性表达,借由一种无意识的意象暗示,来去克服一种人之内心中所共存的最为原始的恐惧之心的涌动。

文章作者

赵旭东,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现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费孝通先生晚年入室弟子。在城乡社会学、法律社会学、政治人类学等领域均有突出贡献。

张目达

Zhang Muda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博士,导师杨涛先生。文化与旅游部书法篆刻委员会委员。个人对古典美、传统美充满崇敬,希望能在历史的沉淀中提取富有诗意的元素,创作出"怀旧"而又具有"现代性"的作品。

创意推荐
非遗版画「平安马」
¥ 32
洛基(Loki)
¥ 25
非遗版画「文昌帝君」
¥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