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的解析:以精神分析探索绘画性的尝试

金杜艺术中心

活动时间:2024-04-26 至 2024-05-25

活动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中路1号环球金融中心东塔2层201

何为绘画性(painterliness)——这个属于绘画的最基本属性?

这个看似对于绘画来说最基本的问题,却没有真正的定论。艺术家的工作不是在接受定义和教条的基础上进行的工作;与之相反,艺术家的工作是通过作品来给与定义,是对于定义的再定义。因此,绘画性这个词在不同艺术家的工作中指代的往往是完全不同的特征。

星星的皮肤No.12 Skin of a Star No.12

杨勋

2023

布面丙烯、油画Acrylic and oil on canvas

30×40cm

于是绘画性像一个谜语,迎接着无数观者的驻足与审视。而我作为观者中的一员,试图采用一个之前很少被策展人或批评人使用的工具来讨论绘画性,这个工具即精神分析(Psycho analysis),或者严格地说是拉康(Jacque Lacan)体系下的精神分析话语。
1899 年出版的佛洛依德著作《梦的解析》开启了精神分析的实践,与心理学不同,精神分析聚焦于个体人的无意识,并通过考察语言,口误以及梦境来试图了解无意识是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个体人。然而绘画何以与精神分析产生关联?其关键就在于“人与绘画的对峙”这一场景之中。

迷幻No.2

毕维维

2022

布面油画Oil on canvas

150×130cm

“人与绘画的对峙”这一场景再现了拉康体系中的“镜像场景”。在拉康看来,婴儿在镜像场景中通过审视那个镜中的自己而获得了“我”的概念。但在“我”出现之前的那个更本真的“体”却也因此被隔绝在了我们的意识之外;因此人的一生,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追寻那个最原始自我的一生。因此在精神分析的话语中,每个正常人都被称为“普通精神症患者”——这里的神经症指的就是在镜像场景中所发生的意识的分裂。

肖像.身份

刘正勇

2023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180×160cm

一件绘画作品如同一个人,具备着一种气质——这种气质当然是绘画的创作者将其自身的一种气质首先投射到画面之上,然后再由观者从绘画中去觉察,以此种方式去传递的。按照精神分析的话语,所有人的“精神分析主体”都是普通神经症患者,而神经症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癔症式的和强迫症式,那么绘画也无一例外具备这三种主体特质。而不同的人对哪种主体特质的绘画吸引则是注定的——因为人永远在绘画中试图寻找那个最原始的自我[1]。

2023-沙发

郭亚冠

2018

综合材料 Mixed media220×100×100cm

本次展览汇集了五位艺术家的作品,他们是刘正勇,杨勋,卜云军和毕维维郭亚冠。策展人林梓从五位艺术家的作品中为本次展览挑选出的绘画作品具备某种相似的内在气质,即上文中提及的主体性。在他们的绘画中,他们都试图呈现一种巨大之物所特有的主体性。颜料以一种粗粝且厚重的方式被安置在画布上——在一些作品中,颜料如此之厚,近乎雕塑——某种力量似乎正要挣脱出艺术家的手,将自己的印迹呈现在画布上;而在另一些作品中,颜料却又如此之少——但这种稀少却以另一种方式彰显出力量的存有。这力量在艺术的世界里叫做灵感,在精神分析的世界里则叫无意识。绘画性在这里可以被看作是无意识的载体——即是艺术家的也是观者的。于是在这个展览中,我们以精神分析为工具,走入艺术家们的梦境,而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们的作品也正在悄然对观者的无意识施加着影响。

[1]完整地说应该是:人永远试图在图像中寻找那个最原始的自我,而绘画是图像的一种,并且是重要的一种。

创意推荐
熊猫面具(害怕)
¥ 15
人猿星球(基拉)
¥ 9
非遗版画「喜神」
¥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