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寻真——张培础水墨作品展

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

活动时间:2025-04-29 至 2025-05-25

活动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岳阳路197号

我三哥张培础已经八十岁了。记得在他六十岁时在刘海粟美术馆与学生们办了一个师生展,首次打出了“水墨缘”的旗号,我写了文章。在十年前他七十岁时,我又写了篇文章《收获尊严》,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期待着三哥八十岁时,我再来写一篇,那将是耄耋的精彩。我只觉得写下此句时就在不久以前,然而竟然十年一晃已过。

度日如年那是因为日子过得苦涩,开心时光往往一晃而过。这十年他确实过得开心,他还是围绕着其钟情一生的水墨艺术而生活创作,与挚友七老交流切磋,与昔日的学生们共享艺事,共享着学子们成功的喜悦。他在探寻的就是一个真,真实、真诚、认真。在当下,许多画家都在瞄向当代,唯恐被边缘化时,他还是真诚地尊重自己的真实情感,不紧不慢地以自我感觉以及自己所认同的理念来画画。他不愿意为博眼球而创新求异。这也是一种人生态度,画画是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画画于他是一种快乐、一种修炼,那么出于真情显然是不可忽略的。尽管在这个问题上我俩时有争议,但是从这个层面我是认同的,尊重自己的内心。他喜好写实意笔人物。这个展览中的作品基本是属于这一类的。

我最喜欢的还是他的写意简笔人体。在人工智能AI技术生成图片的能力让人震惊,感受到绘画受到胁迫的今天,这样的水墨画,我想应该是不必担忧的。因为那种即兴的恣意奔涌的水墨,因作画者手执笔锋的中侧逆顺,运腕的轻重缓急,水分的虚盈,墨中含胶的多少都会在敏感的宣纸上作出灵敏的反应。那比在舞台上的机器人双手戏弄手绢要复杂得多。许多指标都可能很难用算法来排序的,真是艺术维护着人类独特的天性,因而画者往往也很难复制出第二幅,它是在各种机缘下,与画者此时此刻的情绪状态,媒材水墨饱和度的一个灵光突显。

这些水墨人体是写实的但又并不拘泥于逼真,因为以爽利的笔致、跃动的节奏,映入视觉的首先不是人体结构的完美,恰恰是那些大小的墨渍,透亮的水晕痕,把观者引入对水墨抽象的审美中来,这其实正是艺术的最本质意义。回望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历史,实在是只不过一百来年的历程,真正画普通民众生活的,可能从1950年代才开始,所以当时人物画的指向就是写实,并且是尽可能的逼真。所以西方素描的引入是必然的,他的第一口奶就是这个写实人物画,直至今日它的影响还在显现的。在这样的背景及艺术观念下,追求真实那是自然的。他关注的是如何以水墨的材质,来画出结实的人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应该是做得很突出,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这亦是他年少成名的内在原由。但是这些水墨人体已经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它已经超载了写实,进入画者情感与语言的交融,走向意象。这次展出中画家肖像组画中的塞尚像就是非常成功的作品,虽则是临自塞尚的自画像,但还是可称之为引用的一种创造。在圈内有一种较普遍的认知:中国画不该引入西画的光影。我倒认为无论光影或是结构都是自然万物在人类视网膜上的影像,把它分成中西那是人为的,是在一定文化认知下带有成见的判断。如果开放地看,当艺术家将他的视网膜上影像用其自己的语言,同样能体现绘画的松弛感,随性轻快的笔墨表达又未尝不可?《塞尚》就是这样的一件好画。他的这些作品中心是淡然、轻松、放笔直下、不拘泥于物理结构,更看重笔墨节奏逻辑的都是击节称绝的精品。在这个十年中他画画一点也没有懈怠,也画了好多幅革命历史题材的主题画创作,分别陈列收藏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北京)、中共一大纪念馆(上海)、中共四大纪念馆(上海)、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去年还为他们精神沙龙策划举办了水墨缘二十周年的大展。

文至此时,让我不得不提一下他操持乐享了二十年的水墨缘工作室。从一个师生展展名,成为一个享有盛誉的艺术沙龙,从二十来人滚雪球般地发展为七十多人。二十年来,在他的主持以及众人的积极配合下,策划了多个有影响力的水墨展,出版了很多画册,创办了期刊,从而推介了众多的青年才俊。同时还为一些初学者举办了水墨画写生班。更令他神往的是他们的精神沙龙水墨缘的“七老八十”,它已成为今日画圈美谈。我曾将记录他们水墨星期三的一个视频转发给一个北京的同学,他观后好生羡慕,并说我们北京也应该搞一个。问题是它并非是搞出来的,是一批志同道合、意趣相投、生性淡泊、独爱画画的老者们的自然聚合。他们没有明确的功利目标,每个人被关注的程度相差悬殊,但一点也不影响他们聚在一起时的和睦亲近。所以这群人的心性很重要。但是还不可少一个勇于并且能够出面来挑事承担的领头人,这个人就是我哥张培础。这十年他们都先后跨越了八十,他们中有多人也遭遇了民间言传的“七三八四”的所谓的坎,更是碰上了对老人致命的新冠三年。然而他们都安然无恙。他们七老八十有个群,我也在群内,所以我能感受到他们之间相互的关爱与温暖,我将它称之为“精神沙龙”。这个水墨缘是他晚年生活的一个重要支柱,他渴望着星期三与挚友们聊天、切磋,或许他希望每天都是星期三。在疫情不可随意走动的时段,网络成了他们沟通叙情的云上空间,甚至都做过云上展览。这样的品质生活,岂是那些麻将、扑克的老年生活可比代的?这是他的真诚,朋友们的真诚所铸成的情感载体,真诚成为愉悦他们的心灵,延年益寿的灵丹妙药。

这次这个展览取名为“大道寻真”,确实他的人生不就是一个不断地探寻真的历程么?探寻艺术的真实,探寻人生的真谛,感受人性的真诚。在当今,他依然信奉求真,因为他已经感受到求真而带给他的快乐和尊严。

谨以此文献给年逾八旬的培础兄长!

张培础

1944年生于上海。1960年入学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本科)中国画系人物科。1978年,任教于上海戏剧学院美术系、舞台美术系。1994年,任教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任中国画系主任。1997年,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现为上海中国画院兼职画师、上海美术学院教授、上海美术学院水墨缘工作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表决 160×280cm 2021年

中共四大纪念馆藏

致敬大师系列——罗丹 45×38cm 2021年

百年乔木 180×80cm 2020年

上海中国画院藏

哈雷王子 180×97cm 2014年

京剧《秋江》 68×68cm 2009年

上海戏剧学院藏

创意推荐
魑魅魍魉(乙)
¥ 9
非遗版画「癞龙之神」
¥ 34
非遗版画「青龙」
¥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