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手动时代

重美术馆

活动时间:2024-06-29 至 2024-09-22

活动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吴家村路57号

相对于漫长的的人类艺术发展历程,当代艺术现场无疑更像一个巨大的试验场。艺术家们面对前所未有的技术与材料,以及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手工技艺,他们保持手工的独特魅力的同时,不同程度地运用着各种机械装置、数字软件等新技术工具进行创作,有些艺术家甚至主动拚弃自己掌握的专业技术,转而去驯化发明某种机器来进行创作,寻找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面貌。如果说以前的艺术被视为一种纯手工技艺的话,那么如今的艺术创作可以说进入了“半手动时代”。

这种“半手动”不单单是创作过程的一种特点,它从艺术家的创作理念与思维方式到作品最终的效果,全面影响着艺术的表达。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与一些新技术工具进行互动。例如,他们利用数字软件、3D打印、虚拟网络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不仅实现过去无法实现的复杂构思,还通过算法生成、数据处理等方式,探索出新的艺术美学和创作方法。大大扩展了整个艺术语言的边界的同时,也使艺术作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表现力和想象空间。我们会发现,在这个人机不断交互的当下,艺术似乎变得越来越不是我们所熟悉的样子,某种程度上重塑了我们对艺术的理解。这或许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一种艺术面貌。

本次展览主要围绕绘画这一艺术领域展开,试图探究现代技术的介入对当代绘画所产生的影响。我们邀请到段少锋、冯兮、缪子衿、李佳以及周翊和董菁这五位/组充满活力的策展人或策展组合共同策划。他们分别负责一个主题单元,从五个不同的视角和方向,呈现当代绘画的特征及探索背后的成因和意义。我们希望本次展览不仅仅是对当代绘画风貌的一种呈现,更是一个关于艺术创作和时代精神的思考与探索。我们希望通过几位策展人各自主题的深入解析,为观众提供更加多维和开放的视角,引发观众对当代艺术现象的关注和讨论。

艺术和社会的互动向来是双向的。艺术反映了社会的变化,社会也塑造了我们的审美和观念。我们无法跳脱时代来谈论艺术,艺术更不可能脱离于时代而生成。实际上,我认为“半手动时代”不仅仅是一个适用于艺术领域的概念,整个社会又何尝不是呢?随着科技技术的广泛运用,大家在不知不觉中早已接受并习惯了这种人机交互的生活。

或许,有朝一日,“半手动”会发展成“全自动”时代。到那时,艺术将会是怎样的一种面貌?

#单元1

插电

Plugged In

策展组合:董菁、周翊

参展艺术家/组合(10人/组):陈可、尼克·福吉(Nick Fudge)、高露迪、劳家辉、商亮、宋永红、Unmask、王一韦、烟囱、张煜东+洪健翔

单元介绍:

数字技术的审美逻辑带给艺术家什么样的启示和欲望是过去没有的?有些艺术家在接触新媒介之后仍然回到使用传统的创作工具,然而他/她们发明出一种个人式的,看起来像是传统媒介,而强度和气质上截然不同的手法。

烟囱,龟和龟背竹之三,纸本拼贴,79x55cm,2019

#单元2

界面 / 黑箱

The interface and / or the black box

策展人:李佳

参展艺术家(6人):方政、王颉、项恺阳、谢南星、熊佳翔、郑国谷

访谈人:桑田、王亚敏

单元介绍:

今天的现实已经不可能在媒介之外,尤其是技术和数字媒介之外发生。通过以屏幕为代表的界面,我们感知、学习、行动与创造,而其中亦渗透了人与机器、算法和程序的世界之间的持续协商。然而界面从来并非透明,在它编码再现的图像或文本背后,那些至关重要的硬件、算法和机制仍被隔绝在黑箱之中。有趣的是,若我们审视绘画这一古老的图像平面,会发现它曾经,甚至至今仍萦绕着同样的关于透明性的幻觉,而二十世纪绘画与图像理论的转向,很大程度上亦是围绕绘画之媒介性展开论辩的过程,关于界面的经验,亦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绘画实践和我们对于它的理解。以此为基础,本单元所探讨的并非绘画如何呈现一种屏幕美学,或借助计算媒介在画布上生成图像,而是在变化了的媒介环境中探测它可能带给绘画的考验。换句话说,绘画不再是图像的载体,而是一部认知的装置,一个自反性的过程,它的目的不是图像,而是一个根本性的探问:在技术媒介时代绘画何为,如何在接近媒介极限之时定义自身。

王颉,错误的绘画-静物花(又名《机器绘画》系列),65x55cm,AI计算、机械手臂绘画、木板丙烯,2022

#单元3

世界的舞池

The dancing floor of the world

策展人:段少锋

参展艺术家(13人):曹金岩、蔡灿煌、陈家业、丁鸿丹、葛宇路、郭亚冠、黄冰洁、康好贤、李维伊、童昆鸟、孙一钿、薛若哲、张钊瀛

单元介绍:

本次展览“世界舞池”源自于今天的艺术家对于社会现场的反映和思考,2000年之后随着全球化的高速发展,技术的全球化也随之而来,尼葛洛庞帝在上个世纪末所谈到的“数字化生存”成为了我们所面对的现实,因此在艺术家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社会现场”不再是单一的现实生活,而是从现实走向虚拟世界,虚拟的数字化生活场景,比如社交网络、游戏、网络媒体等构成了更加具有公共性的虚拟“社会现场”。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现场”因为互联网媒体的进一步更新迭代,艺术家所面对的“社会现场”也更加复杂多元,因此今天的绘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更具有“公共性”。徐冰先生在《蜻蜓之眼》这件作品的阐述中谈到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巨大的影棚,而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场何尝不是一个巨大的“世界的舞池”呢?

郭亚冠,2020再说11,布面油画、医用胶带、综合材料,70x150cm,2020

#单元4

靴子落地之前

Before the boot hits the ground

策展人:冯兮

参展艺术家(7人):侯子超、吕松、许宏翔、闫占城、郑江、郑维、朱湘闽

单元介绍:

靴子落地的典故,源于古代希腊的神话故事。在中国,亦有一段民间的故事,后被相声引入其中,名为“扔靴子”。靴子落地之前,是处于一种期待和焦虑所融合的未知状态之中,仿佛等待靴子落地的过程,充满了更多的变数与可能性。同时,还象征着被不确定性所决定的行为。本次的绘画项目,将公开收集大众给出的关键词。为时7天的现场创作之中,艺术家共同面对每天随机抽取的一条关键词,如同新鲜出炉的一则全新的政策,干预着前一天思考与创作的方向。随之而来,也许题材、画风、语法等视觉因素,被突如其来的关键词打断,并随之发生不可预料地改变。偶发性成为绘画行动的起始。项目处于冲突与变化的路上,不再导向绘画的结果。也许,靴子没有尘埃落定的瞬间,在落地之前,也许一直被悬于手中,悄无声息开始并结束。

侯子超,创作开始前的空白画布(图片由艺术家侯子超提供)

#单元5

半自动笔刷

Animated Paintbrush

策展人:缪子衿

参展艺术家(6人):李汉威、林科、莫倪健、莫少龙、谢墨凛、曾中新

单元介绍:

由人类的意图和系统的秩序共同驱动的“半自动笔刷”,是艺术家之手与软件操作指令的延伸。从艺术家参与改造的三轴联动绘画机器,到相对易于获得的3D打印机、3D建模软件、Photoshop、iPad、iPhone,新的绘画工具提供了意料之外的人机协作模式。颜料以及非常规绘画材料的叠加和坍塌,抽象地组织画面。软件的使用、暂停与重启,成为信息随机流动的条件。虚构的人物、风景、事件、情绪借助技术对现实世界进行写生。展览“半自动笔刷”试图呈现艺术家的工作方法及其提示的动态的生产与观看行为。

谢墨凛,铄No.8,布面丙烯,230x175cm,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