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珏嘉:公园300秒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总部)

活动时间:2024-09-21 至 2024-11-05

活动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航东路3号院B5号楼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荣幸地宣布,于2024年9月21日下午4点在北京总部空间呈现青年艺术家冯珏嘉个展“公园300秒”。展览由陆向怡、黄潆策划,展出冯珏嘉过往重要作品及最新创作的十余件绘画作品。

《公园300秒》,布面油画,180 × 220 cm,2024

展览的标题源自“公园20分钟效应”,即每日到公园停留20分钟可以有效降低体内压力激素水平,帮助人们恢复更好的状态。这似乎很好理解:公园作为人为分隔出的一隅自然,是现代生活的减速带,在那里能相对平静地获得与日常生活的重新联系。类似地,冯珏嘉将无聊当作一种在异化环境中的逃逸,享受一天中走神与出神的时刻,如同大脑在公园中自由漫步。特别的是,艺术家将这段逃离现实的象征时刻缩短至300秒——五分钟同样是在快节奏生活中对一幅画所停留的时间。时限的缩短加剧了对于短暂喘息结束的焦虑感,同时隐喻当代更普遍的内心挣扎。这个系列的作品也在记录这些瞬间:短暂的失神与强烈的现实交替,沉郁色调的画面中暗流着不安。年轻人们的生活是建立在社交媒体和数字时代之中,艺术家试图通过作品探寻这种生活中真实关系的体验和自我呈现出的一面中相隔的微妙断层与错位感。

《剧场》,布面油画,150 × 175 cm,2024

《我答应你》,布面油画,150 × 150 cm,2024

如果说无聊牵涉意义的缺失,是在现代信息过载中对商品化的线性时间的终极体验,冯珏嘉作品中的时间则停滞,如固体一般易于切割。这次展览的作品中,冯珏嘉暂缓原先哲学与观念上的兴趣尝试,揉杂更多主观的私人经验:画中看似合理的日常场景来自艺术家照片和网络上图片素材的拼贴,具体的时刻由此被消除,缕缕的幻想也渗透入现实。

作品《公园300秒》中央的半透明桌板意义不明,唯一可明确的是它在此作为人物间能产生关联的手段。在冯珏嘉的处理下,人物的面孔开始恍惚,脸上的光线被夸张处理,同周遭的环境出现错落。这些受到古代佛像和游戏建模影响的脸孔光滑僵硬,有轻微的失真,仿佛是由污渍斑驳的镜子反照出来。坚固,凝滞,板结,由光影明暗所强调的雕塑感是她作品中显著的特征,起伏凹凸的褶皱沟壑带来视觉上的重力感,身体外部充满坎坷的流动和折叠,动态的变化被纷乱的曲线所表征——构筑出由一个画中人物身体物质性构造的纯粹形式空间。所有这一切带来时间上的定格,永恒地凝固转瞬即逝的情景与感受。

《恶性循环》,布面油画,200 × 170 cm,2024

《叠》,布面油画,150 × 130 cm,2024

而雕塑的稳固性被人类脆弱的关系所挑战,浸透在冯珏嘉作品中无法忽略的隐秘情感携带着强烈倦怠的气味和撞击,人物相隔极近的物理距离却无法抵达,亲密而疏离。如冯珏嘉所说,这来自于“我们对于情感的羞于谈论,欲语还休,扭头不看,沉默寡言”。

在《叠》《好过一个人》和《我们》中,年轻男女衣物堆叠起的褶皱占据挤压着彼此间稀薄的空气,带有情欲的疲倦冲动将两个人拉近又推远,是彼得·汉德克所言,“两人已经不可阻拦地分开了,各自进入到自己疲惫的巅峰,不是我们的,而是我这里的和你那里的”。人物紧闭的双唇意指对交流的回避及其不可能性,抛却情感上的模棱两可,唯余留逃逸的双眼。这是刻意保持的边界感抑或是当下个体困于自恋的“同质化的地狱”,不再试图涉足他者的世界而带来的惩罚?本雅明笔下“吞噬”了一切虚浮文化而餍足的人们,却因真实联结的欲望未被满足而产生的饥饿与匮乏又要如何抚平?这些不可把捉的情感被她置于图像中,并将其丝毫的颤动和曲折化作褶皱勾画。就此,艺术家试图从困顿的关系解放出来,渴望一种能够表现人外在以及内在的贫乏环境的切入口, 以便从中产生出真正的事物。

《我们》,布面油画,130 × 150 cm,2024

《好过一个人》,布面油画,80 × 100 cm,2024

“欲望着的身体和它的情感不可能被一直敷衍,一直被简化成抽象的时间片段,被任意处置。”冯珏嘉捕捉到的无聊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有瑕疵的关系的时刻,某种层面上来说是承认一种清醒状态下的无力可及,是“反能力”的。这似乎令人沮丧,但与他者发生关联的前提恰是识别出这种“无可占有,无可把握、无可辨识”,并作为对自我意义寻找的一种提示。在300秒的放空时间,艺术家选择性地创造了片刻的歇息,这不仅是对生活时间性的再次体验,也是接纳了自身的匮乏与渴望,对情绪、感受和主体性的重新确认。

《凝固》,布面油画,300 × 150 cm(150 × 150 cm × 2),2024

冯珏嘉,1997年生于中国云南,本科和硕士均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冯珏嘉的绘画来源于切身体会的生活,围绕着周遭的场景和周遭的人,通过光影制造出定格的画面,试图赋予日常生活中的人或景物一种永恒的雕塑感,让画面变得清晰,让叙述变得模糊,让日常脱离日常。从小受到父母从事雕塑工作的影响,从小拾笔,对雕塑的形体造型体积感颇为敏感,具象绘画能够让其更加隐晦的表达感受,探索画面中平静表象下暗流涌动的情绪和力量,在最熟悉不过的寻常场景中寻找一丝丝微妙的荒诞,

绘画造型受到雕塑和中国古代佛像、游戏人物建模等影响,利用现实生活和互联网生活中的人物日常为载体,传达记忆、幻象和无法言说的情感,寻找被异化的人物中的共性和特性,在熟悉感和陌生感的交界处进入艺术家创造的另一个次元世界。

她的作品展出于“风过疏竹”,新氧艺 O2art 艺术空间,北京,2024;“再见奥利诺科”,Tong Gallery+Projects,北京,2024;“后浪拼图:新绘画的新面孔”,玉兰堂画廊,北京,2023;“如果你能看见”,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2023;“向墙壁发问”——国际青年艺术家邀请展,頌艺术中心,北京,2023;2023年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展,作品收藏于中央美院美术馆;“一片盛大的记忆”青年艺术家群展,久事美术馆,上海,2022;新锐艺术市集,hi艺术空间,北京,2022。

冯珏嘉作品展出于群展“如果你能看见”,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2023

冯珏嘉作品展出于群展“再见奥里诺科”,Tong Gallery+Projects,北京,2024

冯珏嘉作品展出于群展“风过疏竹”,新氧艺 O2art 艺术空间,北京,2024

冯珏嘉作品展出于群展“后浪拼图:新绘画的新面孔”,玉兰堂,北京,2023–2024

陆向怡,1992年出生,策展人,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展览部总监。策展工作围绕艺术家群体代际研究、艺术行业机制研究、虚拟艺术等方向,尤其关注于新兴艺术现象的研究与策划;致力于挖掘和推动年轻一代艺术力量。策划的展览包括:“光,总在表面停留”冷广敏个展(2023)、“库柏勒之躯”刘悠然个展(2023)、“野餐”侯佳男个展(2023)、“层叠之肤”国际年轻艺术家群展(2023)、“数字原始主义”高航个展(2023)、“氵”吴晶玉个展(2022)、“一片盛大的记忆”久事美术馆(2022)、“工具已验证”皆藤斋个展(2022)、“后我世代:如何书写年轻艺术家”(2022)、“武艺个展:心源日记”(2022)、“朱金石个展:意外美学”(2022)、“岳敏君个展:拈花一笑”(2022)、“间有闲时多云到阴”草场地春季艺术季(2022)、“记忆、戏谑与意识流”(2022)、“全球之歌”(2022)、“低烧的绘画”(2021)、“控制”李尓鹏个展(2021)、“今天的天实在是太蓝了”郭宇恒个展(2020)等,曾入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青策计划”(2018)。

黄潆,2000年出生于湖北武汉,2021年获得伦敦大学学院艺术史学士学位,2022年获得伦敦大学学院艺术史硕士学位,现任职于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展览部。研究方向关注当代女性主义艺术、身体政治与情感研究、酷儿理论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