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波的纸本设色作品来源于对生活现场的感怀,采用圆珠笔等手头易得的工具在纸本材料上挥洒,直抒胸臆表达对眼前景物对自己那一瞬间的触动。蓝天白云间春水溪长,苍翠欲滴中云雨蒙蒙,丹霞幽亭下心花放开,这些纸本作品记录了艺术家的足迹更记录着他的心迹,通过如电影般不断的转场和蒙太奇的组合我们似乎窥见并进入了艺术家内心的角角落落,体味着刘明波心里的丝丝情愫。
艺术的本质是自我表达的一种手段与方式,选择何种材料、进行何种创作都只是一种自然的生发,不同的材料也往往会唤起艺术家不同的表现体验。刘明波通过圆珠笔来寻求“破”的契机,画面中形的松动与重构却仍保留着那份审美上的朦胧感与纯粹性,虽是粗笔随写仍不经意间透露出那份高雅宁静,那种对生活的热情,对物性的痴心探究。画为心境,语义的表达并不受到语词的限制,艺术家仍以他特定的艺术之语法将对风景的感受组织进入动人的画面。
《鸟鸣山寺晓钟声》 纸本设色 63×41cm 2024
小尺幅的画面呈现也并没有限制住艺术家胸中气象的抒发,方寸之间讲述的仍是空山五百年和山水一浮生的故事,刘明波笔下的春来春去仍是那么诗意盎然、哲思充沛又婉转伤怀,空间叠加推远,感受细述拉近。山、云、风、雨、晴、火、溪、花、松、鸟鸣与钟声,闲适与禅心……勾勒出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图景,画面意境的营造更有意匠的经营,不同季节不同地貌的不同自然景观映射着刘明波不同的心境,以线条和色彩的旋律,交响出风景的诗性空间,展现绵绵不绝的动势与宽广无垠的静谧。流连于物象凝心于意象的提炼,描绘景色斑斓之趣。
更为宝贵的是一种生命的活力在画家独特的视野里显现,在真切而饱满的线条与色彩的交织中挥洒。刘明波的纸本设色作品保留着文人写意画的审美自由与率性,写生的方式为其注入了自然生动鲜活的属性,书写表达的方式显示出独特的文化内涵,线形色的运用体现着内在美感及娴熟扎实的功力。艺术家在传统文化画的意味和当下对生活的真切体验之间发掘出巨大的驰骋空间,这恣肆纵横的画面充满着“游戏”的快感,而其中随心所欲不逾矩的经营又显现出一种沉着的坚持,这松脱与持重之间是美的气息汹涌流动的场之所在。
——范萍萍 博士
《桃花尽日随流水》 纸本设色 31.5×41cm 2024
《时节》 纸本设色 41×31.5cm 2024
《山花落尽山长在》 纸本设色 63×41cm 2024
798的个展“好风相从”,展出了刘明波最近的一批纸本写生作品,它们呈现出与他近两年刚刚推出的绢本水墨系列作品迥然相异的新风格、新面貌。刘明波的绢本水墨绘画,主要是通过陌生化的视觉语言将山石、牡丹等物象置入充满疏离感与神秘感的绘画语境,从而拓展中国现代国画的表现性空间。与此同时,这些作品已然渗入了当代艺术的观念与感知:刘明波有意描摹平常人不太注意的铁丝、砖头、CT影像等物品,并通过打破古典画境的方式达到一种陌生的间离感与思想的观念性。但“好风相从”中展出的纸本写生系列作品则不同,它们放弃了陌生的间离感与当代的观念性,似乎是以一种“退步”的方式,退回生活真实,退回视觉经验,退回视觉语言本体。有趣之处在于,选择撤退的刘明波,既没有退回到任何一位现代画家既成的绘画语言,也没有退回到自己驾轻就熟的绘画语言,而是努力退回到现代艺术努力恢复“纯真之眼”的观看起点,努力退回到通过视觉语言探索视知觉的生成过程的自由历险之中。
《世尘深处禅心在》 纸本设色 126×41cm 2024
这批画作中被凸显出来的视觉形式语言,很容易让人想起法国印象派明艳动人的色彩,想起马蒂斯、贾科梅蒂生动简练的速写,想起波洛克任意挥洒的滴色画;但观者细而察之就会发现,刘明波的细劲连绵的线条与温润朦胧的设色,一派中国古典绘画的趣味,因此它们又让人想起中国古典绘画的知识谱系,想起中国现代艺术大家傅抱石与吴冠中……但刘明波自有他独特的风格与面貌,他将中国古典绘画的程式语言进一步简单化、生活化了,赋予它们一种新的妩媚与感性力量,同时又将西方现代绘画的形式语言气韵化、含蓄化了,赋予它们一种东方式的温润与优雅。刘明波以他自己的方式将西方现代形式语言与中国古典绘画的程式语言与审美趣味综合起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形式与知觉经验,从而发掘出古典的现代性与现代的古典性。
《热气馀丹霞》 纸本设色 126×41cm 2024
《终日吟天风》 纸本设色 63×41cm 2024
以《溪边照影行》为例,画中充满了纵横交错、杂而成章的细线,画面近处的小桥、水流、石头,小桥背后丛森掩映的山体,右侧几株隐约可见的树木,以及画面上方的山顶,皆以细密柔韧的线条勾画其视觉轮廓和整体动势,再加上层层晕染开来的淡绿与青灰,一片春光潋滟、山色空濛、生机勃勃之美。画中那份明艳的素净,繁复的简洁与喧嚣的宁静,充满言语无法企及的微妙与风华。即使与波洛克、傅抱石等艺术家的作品相较,《溪边照影行》亦不遑多让。优秀艺术家之间,只有相互欣赏、惺惺相惜,却深知艺术创造的根本法门在于识自本性、观自本心,各有无法取代的独立价值。这些极具智性的绘画实践再次提醒观者一个显而易见而又常被忽视的事实——像古典艺术一样,现代艺术既是一种我们可以不断借鉴与学习的既成传统,也是一种我们无法置身事外的历史现场,还是一种我们仍在继续创造的感性现实。优秀艺术家丰富而直接的感性经验,会突破我们基于知识谱系对艺术的概念化认识,从而打开新的时间经验与现实空间的褶皱。
《知尽关山第几重》 纸本设色 63×41cm 2024
《香烟缭绕触青天》 纸本设色 189×41cm 2024
由于展览的是“写生”作品,更由于画家故意暴露自己的绘画语言,所以观者可以更方便地捕捉画家在画布上追摹正在生成的视觉经验的痕迹,看到视觉对象在向画家不断涌现时所呈现出来的动态可能性与无限丰富性。正是透过视觉语言显现出来的“未完成的”视觉形象,观者可以看到画家活跃起来的视觉无意识,可以看到画家置身于传统、现代与当代的视觉谱系之间的内在张力,以及由这种张力所迸发出来的新的创造力。
《夜泊秦淮近酒家》 纸本设色 189×41cm 2024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纸本设色 63×41cm 2024
《暮雨蒙蒙寺院净》 纸本设色 63×41cm 2024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用郑板桥的这句名言形容刘明波随意点划涂抹的这批“写生”作品,最为相宜。不过,对于郑板桥来说,“生”除了具有陌生、新鲜与惊奇的内涵之外,更多具有生命、生机与生意的内涵,但对于置身当代的刘明波而言,这种“生”同时还具有包孕无限感性经验的“生成”之意。在一个越来越虚拟化、景观化的数字时代,现实变得愈加非现实,物质变得更加去物质化。人们对于现实与自我的感知,也越来越模式化、格式化,不是变得越来越丰富、细腻,而是变得越来越单调、浅薄了。人们仿佛越来越失去了不断自我生成的感性能力。在此意义上,刘明波看似“撤退”到古典意味与现代语言的写生作品反倒获得了另外一种不无前卫感的当代价值:即直面目击的真实,直面视觉语言的延异,直面知觉意向的投射,直面视觉形象、视觉经验的动态生成。艺术家似有“追光蹑影、通天尽人”之能,道出了感性时间不断自身生成的秘密。连绵不断的笔墨语言,记录的与其说是静态物体的轮廓,不如说是视觉形象在视知觉中不断生成的动态痕迹。视觉语言裹挟的知觉意向的动态生成,彰显了由知觉意向联接的视觉主体与视觉对象的无限丰富性。正是在这里,艺术的拯救功能再次被凸显出来。
——刘昌奇《“写生”:以退为进》
《一去空山五百春》 纸本设色 157.5×41cm 2024
《青山一道同云雨》 纸本设色 63×41cm 2024
刘明波
Liu Mingbo
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山东美术馆、浙江美术馆、湖南美术馆、刘海粟美术馆、内蒙古美术馆、台湾山艺术基金会、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私人和机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