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太阳的风

K11

活动时间:2024-11-06 至 2025-02-16

活动地址:上海市淮海中路300号B3 chi K11美术馆

上海chi K11美术馆荣幸宣布汪天鑫个展《来自太阳的风》即将于2024年11月6日开展,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2月16日。此次展览缘起于2024年初艺术家汪天鑫在冬季青藏高原上的自驾旅程,艺术家通过一辆自动驾驶的纯电动力汽车穿越冰雪覆盖的山脉,在这片充满光伏电站的荒凉高地和神秘的野生动物栖息地之间,艺术家见证了原居民群落、自然景观、与现代技术的复杂交织。这种现象所体现的普罗米修斯式的文明困境与艺术家长期关注技术如何重塑人类存在状态的思考不谋而合。

展览作为一场跨学科研究与艺术实践,深入探讨了技术与人类“在世”状态之间的复杂关联。艺术家不仅反思技术作为工具如何影响现实世界的运作,更进一步批判性地考察技术对人类存在方式(existential mode)的根本性改造——技术被视为重新构造人与自然、人与身体、人与信仰的关系的基本力量。展览中的AIGC影像、数字运动装置乃至平面绘画中均运用自动生成与自我演化的技术手段,展现出一个逐渐脱离人类控制的技术系统。在这一过程中,技术不再仅仅是工具性的手段,而是通过自身的运作逻辑实现了一种独立的“存在”。“生成式”的艺术形式打破了传统的艺术创作框架,使作品不仅在物质层面上呈现变化,更在意义生成上具有不确定性与开放性。生成式空间的多层次互动,使展览成为一个去中心化的动态系统,在技术与人类的张力之中显现出一种新的存在方式。

《来自太阳的风》AIGC影像 影像静帧 2024

©️汪天鑫工作室

这种生成的过程反映了海德格尔“集置”(Gestell)概念的深刻意涵。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通过对世界的框架化操作,将世界整体转化为资源,导致自然与人类的“祛魅”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技术不仅将世界对象化为可控制、可操纵的物理实体,同时也深刻重塑了人类的存在方式,将人的“在世”体验降格为对技术系统的被动适应与功能性参与。艺术家通过此次展览,质疑技术驱动的存在框架,强调技术在异化自然和人类生存状态中的核心作用。汪天鑫的作品还通过实时的环境感知和自动反馈机制互相影响,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自我调节系统。这种生成式的艺术形式,实际上是对技术逻辑如何渗透并重塑人类、自然与信仰的隐喻。在这一逻辑下,技术成为了主导存在的力量,传统的自然循环与人类信仰体系则逐渐被解构,并被纳入技术体系之中。

展览借用阿瑟·克拉克的短篇科幻小说《来自太阳的风》作为展览的名称,该小说暗示了对光能源利用和未来探索的美好愿景。本次展览中“光”的象征性使用彰显了这一批判性立场,艺术家有意节制光源的使用,既强调技术带来的“光明”,又揭示出其背后对人类根本性连结的侵蚀。正如艺术家所言:“黑暗让光明更加珍贵,黑暗的阴影之下,隐藏着人与自然、信仰的疏离与割裂”。

文:祝羽捷

《太阳·风帆》声光运动装置概念图 2024

©️汪天鑫工作室

汪天鑫 , 1986年生,现工作和生活于上海。艺术表现横跨装置、绘画、影像及剧场展演。他擅长运用图像重构、智能算法编辑系统、自动化剧场机器等媒介进行创作,探索并思辨媒体技术、电子剧场、社会雕塑之间的边界想象。其作品思考的始终是技术如何塑造并影响着人类的在世方式及存在状态,以及现代性逝去的阴影下令人忧虑的未来。其作品亦曾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西海美术馆、上海chi K11美术馆、震旦博物馆、艺仓美术馆、时代美术馆、韩国培材大学、日本高知大学、韩国文化院等展出。

祝羽捷 , 写作者、策展人、文化学者,毕业于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策展与批评专业,复旦大学艺术哲学博士候选人。曾策划“一间自己的房间II”、“隐喻与凝视”、“未来出走”、“柔者成承”、“雅努斯的界面”“向海回归”等当代艺术展 ,为2021年阿尔勒影展提名艺术家奖展;著有《万物皆有欢喜处》《世界从不寂静》《人到了美术馆会 好看起来》《羽来信》等;译作有《哗众取宠》《文艺复兴人》《简洁如相片》等;主持并出品《ZHU 在英伦》文化短视频节目,2018年曾被英国旅游局授予“中国区社交媒体影响力友好大使”;主持当代艺术播客访谈节目“艺术折叠”。2023年起,担任ELLE China文化-艺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