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壤生境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总部)

活动时间:2024-11-09 至 2024-12-21

活动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航东路3号院B5号楼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荣幸地宣布,将于2024年11月9日在北京顺义总部空间,推出青年艺术家群展“息壤生境”。展览由陆向怡和王诗颖策划,呈现这些正在崛起的艺术家们的最新作品。

王超群《平行的雨》,布面丙烯,240 × 540 cm,2021

“洪水滔天,鯀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息壤是填洪起始之土,在《山海经》中记载的息壤被描述为拥有不断生长、不断扩大的特殊能力,寓意生长孕育、循环复始。随着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洪流”演进,技术时间的使用替代了纵深的自然时间,我们与“外部”无限自然隔开的窗户也被打破。当保罗·克鲁岑(Paul J.Crutzen) 首次使用“人类世”时,似乎已经预示自然和历史主体之间分离的结束,人类世表明了人类姿态和生存环境之间的系统性和物质连续性。 “生境”的形象与人类自身连为一体不可分割,如同再生的“息壤”回到最初,8000年前的农耕时代起,伐木林耕,循环已经开始。

谢灵柔《弥漫》,布面油画,104.5 × 75 cm,2024

林山《马蹄莲与露珠》,不锈钢油画,60 × 42.2 cm,2024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Metaphysics)认为“整体不是部分之和”。整体超越于部分,在人类尺度上,个体之间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导致了“涌现”,涌现的发生是每一个体在整体框架下新的变化与延展。涌现象征着系统的复杂多变,“生境”包含着系统共识共生的环境,环境中的个体以自身感知方式回应着周遭进行反馈,系统间个体的相互碰撞形成既私密又共通的生活经历与世界观。在这张生态网络中,艺术家作为其中微小的节点,更为敏锐地感受蛛丝涟漪。

崔智源《守护者》,布面油画,193.9 × 130.3 cm,2023

王子平《夏日假期的最后一天》,布面油画,80 × 60 cm,2024

王玉钰、包蓉的作品以身体经验为网编织“黏连、渗透”状态下的欲望图景,她们擅长使用不同的材料如充气塑料、硅胶、金属等,是系统在“生境”中共生涌现的痕迹。林山则将植物以人的感知去描述生态性的叙事,重复与摇摆生长的植物象征着融合性持续变化的状态。艺术家们通过新的技术方式获得的形状、深度、阴影和纹理的感知作为表达基础,将生态性体验与感知基于身体环境中发展、培养和表述,并通过视觉媒介克服与弥合这些感知上的差异。

华书晨《秋》,木板坦培拉,100 × 70 cm,2024

卢卡斯·杜普伊《透过这里向外看》,布面丙烯、石膏底,200 × 90 cm,2024

金秦希《人群中》,布面丙烯,180 × 230 cm,2024

新的技术形成了新的循环“息壤”,技术通过不断的学习记录达到对自然的模仿甚至超越。分析、记录和占有不仅有助于对自然的图像分析,而且有助于综合地产生图像。在此种环境中,艺术家们将自身的经验与图像、数据糅合为新的经验形式,将图像和话语融合开创了一种同义反复的视觉形式。金秦希(Jinhee Kim)、卢卡斯·杜普伊(Lucas Dupuy)擅长捕捉日常中的不真实瞬间,巧妙的借用屏幕图像质感,以诗意的方式呈现轻盈简约空间画面,颠覆了传统描绘;王子平、王超群关注数字信息技术对自身视觉产生的直接影响,不同种类的符号、外置器官的形式组合将绘画的空间理解延伸至理念形式,包含着当代数字嵌入身体的进程。随着数字系统的嵌入,数字不止记录和存档信息,也开始具有感知功能,图像的情感质量在交流回馈中被放大了信息的感受和强度。

包蓉《纸灯》,综合材料,116 × 150 × 150 cm,2024

斯嘉丽·巴登《坚硬的斜面》,亚麻布面油画,50 × 70 cm,2024

“息壤”承载着新旧交替,信息景观融合了技术与自然新的互动形式,在吉布森“视觉列阵”效果中,这种综合性的调节视觉的感知方式正日益融入艺术的形式和内容。谢灵柔与崔智源(Jiwon Choi)作品中都充满了“怀旧”与“质感”, 前者注重图像与绘画之间的不同呈现关系,后者将消耗与被处理的“情绪”融进陶瓷质地的绘画风格中;斯嘉丽·巴登(Scarlett Budden)与华书晨作品描绘着具象的风景或身体,身体的感知具象化到技术领域,放大的景观成为自我的表述。艺术的生态性既是从信息获取的角度“阅读”环境的一种呼唤,也是适应这种信息的一种呼唤,艺术家考虑如何用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身体,以及作为有机体展示世界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

王玉钰《拼补练习 1: 枳壳》,胸罩、硅胶、铁丝、丙烯、不锈钢 、榉木,200 × 60 × 40 cm,2022

在技术的“洪流”中,或许艺术可为“息壤”,以表达的方式“封堵”被定义的不平衡的种种矛盾,当下特定场景中艺术性的表述,提供了一种弥合现代本体论的巨大鸿沟的思路。它鼓励我们跳出既定的语言框架,以身体为媒介,以直觉为引导,去体验那些超越言语的、更为本质的交流形式。

斯嘉丽·巴登(Scarlett Budden),1998年出生于英国伦敦,是一位英国具象画家,现居伦敦。她的作品聚焦于观众心理的复杂性和缪斯主题的刻画。她于2022年在纽卡斯尔大学获得了优秀等级的美术学士学位(BA Hons),最近在皇家艺术学院完成了绘画硕士学位。

她参加的展览包括:RCA硕士绘画展(RCA Battersea,伦敦,英国,2024); 混沌之美(Hew Hood画廊,伦敦,英国,2024); 身体之歌(Fitzrovia画廊,伦敦,英国,2024); The Copeland Gallery(纽卡斯尔毕业展,伦敦,英国,2022); The Hatton Gallery(纽卡斯尔毕业展,纽卡斯尔,英国,2022)。驻留项目包括:Studio West Arts 艺术驻留(伦敦,英国,2025); Charles Cecil Studios 视像绘画驻留(佛罗伦萨,意大利,2019)

金秦希(Jinhee Kim),1990年出生于首尔,2013年首尔弘益大学美术学士,2018年德国柏林艺术大学 (UdK)绘画视觉艺术获美术硕士,现居柏林。

她捕捉日常生活中接近不真实的瞬间,并将其重构为想象中的图像。她在画布上精心安排角色和空间,细致调整光与色之间的关系,以此在舞台上呈现生活的片段。同时,她将绘画的领域扩展到三维空间,仿佛一位导演在演绎舞台。那些被照亮的角色坐着,呆呆地凝视空气,或漫不经心地度过日常,但场景却因奇幻的背景和戏剧性的色彩而营造出宏伟的氛围。因此,金秦希颠覆了所描绘对象的刻板印象,通过将光影图像与严谨的古典绘画形式和表现手法相结合,激发出一种陌生的感受。

她的个展包括:Drink Water(No.9 Cork Street,伦敦,2024),Our Dawns Are Not What They Seem(ThisWeekendRoom,首尔,2023),The Empty Chocolate Shop(Prior Art Space,巴塞罗那,西班牙,2022),How to Make a Dog(Raum on Demand,柏林,2021),Carved on the Stone(Twoffice Testingroom,首尔,2019)。她的作品被韩国SPACE K、韩国PARKSEOBO基金会、韩国国立现代和当代艺术博物馆政府艺术银行等收藏。

谢灵柔,1999年出生于广东湛江,本科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绘画艺术系,研究生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表现绘画工作室。

谢灵柔的创作源自个人视角的生命形态重塑,并在奇异的臆想中尽情抒发内敛而真诚的情感和绵延不绝的柔美生命力。她在自身独特的生命经验中寻求形式资源,同时从记忆深处挖掘描摹的对象,并尝试在两者间建立贴切的连接方式。在画布上表现为真实影像的挪用,和有关乱序记忆的不同意象(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共同呈现。她将回忆在个体的自我图式上进行建构,不断前往、返还、留驻,通过多层次的遮挡意象去模拟记忆重写和覆盖的过程。

谢灵柔在写实与表现之间营造出仿佛梦呓与属于碎片记忆的氛围;在具象和抽象的交织中寻找自身情感的契合点,构建出虚实画面的平衡。清冷的色调和暗沉的视觉意境延续着属于谢灵柔独有的艺术言语,像是生命平缓而有力的呼吸,并逐步去向一个豁然而柔和的臆想世界。

她最近的个展包括“花苞的意趣和杯中的刺点”(十点睡觉艺术空间,北京,2023)等。

王子平,1995年出生于沈阳,2017年毕业于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插画系本科,2020年毕业于美国普瑞特设计学院绘画系研究生。

个展包括:《只言片语》(Unit Lonodon画廊,伦敦,2024), 《爱痕与无尽冒险》(K11 Musea, 香港,2023),《最大声的沉默》(Peres Projects画廊,首尔,2022 ),《痴迷、冷漠和洋葱皮》,玛戈画廊,巴黎,2022),《王子平个人项目》(WTfoundation基金会,基辅,2021),《他山之石》(Unit London画廊,伦敦,英国,2021),《白日梦》(J. Yuan画廊,纽约,2019),《不安的花园》(冯空间/Luv Tea, 纽约,2018)。

王子平曾获2022福布斯亚洲30 under 30,2020 Saatchi Art 35 under 35明日之星。她的作品被Le Consortium美术馆、迈阿密当代艺术中心、克洛克艺术博物馆、K11艺术基金会、国巨基金会、X美术馆、筑中美术馆、Longlati基金会、天目里美术馆等收藏。

卢卡斯·杜普伊(Lucas Dupuy),生于1992年,现生活居住于伦敦。

卢卡斯创作的作品层次丰富、氛围浓厚且富有思辨性,探索了视频游戏、自然风景、幽灵学、陌生感和符号学等广泛主题。他的作品形式轻盈而简约,运用多种媒介创作出光谱般的后工业作品,反映出日益数字化和忧郁的世界。这些作品不仅邀请观众观看,更让人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张力和质感。

个展包括“一个又一个全景即将展开”(贝尔蒙特,马德里,2024),Unison(孵化器,伦敦,2023年),”这是一个无尽的世界!“(Parcel,东京,2023),“无形的焦虑”(Tick-Tack,安特卫普,2023),“Florist Mews“(Castor画廊,伦敦,2021)等。

崔智源(Jiwon Choi),生于1996年,在首尔梨花女子大学美术学院获得美术学士和硕士学位,现居首尔。

她的作品探索生与死之间的空间,即现在与未来交汇的虚空,并在这一缝隙中表达世界。她经常使用的主题包括陶瓷玩偶、手工艺品、老旧的时钟和填充的昆虫——这些物件要么来自自然,要么灵感源于她所收藏的物品。这些物件单独或成群地出现在亲密的构图中,象征着那些生命已结束但仍然影响着艺术家当下的事物。因此,这些描绘的物件更像是一种理解当代人生活和她所处世界的象征性努力,而非现实的反映。它们成为作品的核心,通过细腻而光滑的质感与形态,揭示出隐藏在门、窗、墙壁、窗帘和画框背后的神秘存在。

她的个展包括 Weserhalle(柏林,2025),he Paused Moment(PARKSEOBO FOUNDATION,首尔,2024),Collecting Chamber(ThisWeekendRoom,首尔,2023),Cold Flame(ThisWeekendRoom,首尔,2020)等。

华书晨,生于1998年,本科硕士皆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壁画系专业。华书晨的艺术实践深入研究和诠释着西方传统壁画材料(坦培拉、湿壁画、马赛克)油画语言与当代综合材料结合的过程。透过其创作画面的随机性可以看到千年历史传递至今的一种疏离感和叙事性。

“在我的作品中以寻常生活为导索,通过重新审视日常物品,将它们中不为人们所注意的一种神秘和预示性的要素挖掘出来。从文字与图像进行诗性联想,保持对生活的敏锐与好奇心,关注身边的变化和细节,将潜意识的意向与生活的感受性片段进行链接。通过“自动书写”的方式,直观地呈现对于物像的真实感受,从而重新唤醒日常被忽略与压抑的情感与想法。”

最近展览包括:“界线上的低语者”(逸空间,南京,2024),个展“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库比森画廊,上海,2024),“冬青的礼物”(玉兰堂画廊,上海,2023-2024),“持灯的使者”(新氧艺,北京,2023),个展“华书晨:一场对话”(库比森画廊,上海,2023),“倒映”(Object Momento画廊,上海,2023)等。‍‍

林山,1988年出⽣于⼴东深圳,2012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壁画系, 2015年硕⼠毕业于意⼤利威尼斯美术学院绘画系 Atelier F。现⽣活⼯作于深圳。

将她日常所见的植物以拟人化的手法描绘在画面上,来表达人的情欲和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关系。调皮生动的造型将观看者引入幻境,此境中有她营造的松驰和轻盛。她所画的大部分植物是被人圈养的,试图将画面前景的绿化带植物或盆栽植物回植到后景的野外中去,但这种向往的野性最终受到多年沉积在意识和身体里的规训所羁绊。

近期个展包括:“Summer Bathers” ,Ritsuki Fujisaki Gallery ,东京(2024),“摇曳” ,拾万空间 ,北京(2023)。群展包括:“游牧在南方: 河流、隧道、湿热、星群”,坪山美术馆,深圳(2023),“Dreamscape Estuary"”,Unit London ,伦敦 (2023), “阿涅类寻”,SNAP艺术中心,上海(2023),“青年力量”,广东美术馆,广州(2020)等。

包蓉,生于1997年,现工作和生活于北京和伦敦。2023年硕士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雕塑专业,本科曾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空间艺术系并获得新生入学奖学金,2021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获得纯艺术学士学位以及杰出奖学金。

2024年2月至5月,她在英国萨奇美术馆举办了首次个展《RONG BAO IS ME 包蓉是我》,同时也是该著名国际美术馆历史上首次为中国女性艺术家举办个展。

2022年,包蓉被中国尤伦斯艺术中心评选为十大新锐艺术家之一,并于同年入围英国New Contemporaries。2023年,她获得了由The COLAB、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和英国约克郡雕塑公园共同颁发的毕业生奖,同年还获得了来自英国文化协会的文化连线基金。2024年,她荣获英国皇家雕塑家协会颁发的Gilbert Bayes奖,并成为英国皇家雕塑家协会会员,同年还获得了UCCA青年赞助人年度选择奖提名。

她的作品被多家艺术机构收藏,包括荷兰LAM美术馆和艺术算法资本艺术基金会等。2024年,她受到了英国泰特美术馆Tate Collective的委托创作。

包蓉参与的艺术项目《为非人类设计:大象的玩具》于2019年被美国NBC新闻采访报道。2022年至2024年,她受邀成为苏富比艺术学院、美国犹他大学、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南泰晤士学院、英国创意艺术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的客座艺术导师,并在2022年至2023年担任英国Walkative Society项目联合主席。

近期群展包括:“Grand Dessert - De geschiedenis van het toetje”,海牙美术馆,荷兰(2024);“Absolut Warhol: The Other Half Art Project”,UCCA Lab,上海K11(2024);“息壤生境:青年艺术家群展”,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2024);“Mary Mary”,The Colab Artist Garden,伦敦(2024);“巨物移动,身体失重”,Inner Flow,北京(2024);“Buffer 2”,Guts Gallery,伦敦(2023);“A New Day, A New Dawn”,The Bomb Factory Art Foundation,伦敦(2023);“Middlesbrough Art Week”,米德尔斯堡(2023);“Enigma Garden”,The Artist’s Garden,伦敦(2023);“原创在天…上/下”,马刺画廊,北京(2023);“Hung, Drawn & Quartered”,Standpoint Gallery,伦敦(2023);EXPO CHICAGO,芝加哥(2022)等。

王玉钰,生于1991年,2014年本科毕业于伯明翰艺术与设计学院纯艺术系,2016年硕士毕业于伦敦大学学院斯莱德纯艺术学院雕塑系,目前主要工作于上海。

她的创作实践持续围绕身体与物体“运动”的阈限状态而展开。她感兴趣于日常身体经验中那些不断复制与堆叠的感知,如何形变并显现出景观状的规模与特征。她通过创作去寻找并捕捉在社会分工愈加精细、工业与科技愈加精进的时代之下,人类肉身所散发出的那些迷惑而混沌的气息。她擅长使用硅胶、织物、金属、有机体等材料去构建脱胎于生命体的另一具“躯壳”;不同的材质携带着不同的个体情感,企图唤起更为亲密的感知与对话。她的创作媒介以雕塑为核心,并同时去连接其他 ( 装置、行为、绘画、影像等 )。

王玉钰近期的实践关注城市中与人类存在共生关系的生命体,如昆虫、寄生植物、爬行动物等。通過探索大自然隐藏在人类文明秩序背后的能量是如何被动员的,她试图编织起关于“黏连”“寄生”“渗透”状态下,关于共生图景的想像。

奖项 & 驻地经历 : “NET-A-PORTER非凡女性艺术家”奖(2021)。曾参与驻地项目 :“马场驻流项目”;上海 (2021); 浸会大学艺术家驻留项目,香港 (2017);Sidney Nolan 艺术基金会艺术家驻留项目,威尔士,英国 (2016)。

部分个展包括:“Drop Hole 落穴”,工作室画廊,上海 (2023);“NET-A-PORTER非凡女性艺术家”,ART021,上海(2021);“天线的线 :Hook and Eye of Collar/ 钩子·眼睛·领子”,乌鲁木齐中路 191 弄 2 号,上海 (2021);“如何让你的手指上留 下 18 个圆形印痕”,梦办空间,798 艺术区,北京 (2018)。

部分群展包括 : “化身”,松美术馆,北京(2024);“Palai Penang”,Homestead,宏愿开放大学,槟城,马来西亚(2024);“歹土”,totalab, 上海 (2023);“柔者成承”,震旦美术馆,上海 (2023); “多少次呵, 我离开了我日常的生活””,69 art campus, 北京 (2022);“一堵墙对另一堵墙说什么 ? 咱们转角见!”,当下艺术空间,北京 (2022);“UNFINISHED CAMP ”,放映,House of Electronic Arts,巴塞尔(2021 ),The Shed, 纽约 (2021 ), PIVO,圣保罗 (2022);“精编机”,Atmosphere Space, 南京 (2022);“借体”,工作室画廊,上海 (2021);“李氏家宅鸿运展”,空白空间, 北京 (2021);“在各处”,工作室画廊,上海 (2020);“佛系青年 : 冷漠与共”,歌德学院,北京 (2019);“生肉笔记”,上午艺术空间,上海 (2018)。

王超群,1989年出生于内蒙古。曾先后就读于圣彼得堡列宾美院、莫斯科苏里科夫美术学院。现居住于上海。

王超群的作品通过类人的形态对空间进行探索,以绘画主体表达个体自我意识的碰撞和漫游探究画面的延伸。作品融入人体和解剖学的角度,那些似曾相识却又无从寻起的符号以一种冷静的抽象形式均匀呈现在每张画布之中。通过收集切实的生活场景带来的触动,归纳感性并重组头脑里的意识,最终形成一种独特的表达语言。即一种自观中不断与自我建立联系的创作过程,在精神层面更像一种绘画给予创作者的反哺,一面探索认知维度的反射镜。

近期个展包括:“再靠近一点”(BLANKgallery,上海,2024),“开始与结束总是惊人的相似”(BLANKgallery,上海,2022), “未曾理解的可能是种幽默感”(宇宙画廊,杭州,2021),“我从未害怕你无聊的样⼦ ”(BLANKgallery,上海,2021)。

陆向怡,1992年出生,策展人,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展览部总监。策展工作围绕艺术家群体代际研究、艺术行业机制研究、虚拟艺术等方向,尤其关注于新兴艺术现象的研究与策划;致力于挖掘和推动年轻一代艺术力量。策划的展览包括:“光,总在表面停留”冷广敏个展(2023)、“库柏勒之躯”刘悠然个展(2023)、“野餐”侯佳男个展(2023)、“层叠之肤”国际年轻艺术家群展(2023)、“数字原始主义”高航个展(2023)、“氵”吴晶玉个展(2022)、“一片盛大的记忆”久事美术馆(2022)、“工具已验证”皆藤斋个展(2022)、“后我世代:如何书写年轻艺术家”(2022)、“武艺个展:心源日记”(2022)、“朱金石个展:意外美学”(2022)、“岳敏君个展:拈花一笑”(2022)、“间有闲时多云到阴”草场地春季艺术季(2022)、“记忆、戏谑与意识流”(2022)、“全球之歌”(2022)、“低烧的绘画”(2021)、“控制”李尓鹏个展(2021)、“今天的天实在是太蓝了”郭宇恒个展(2020)等,曾入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青策计划”(2018)。

王诗颖,先后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当代艺术策展专业,取得了艺术学与当代艺术策展双硕士学位,现任职于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策展部。策展方向关注网络、在地艺术展览实践。她策划的展览包括:“弗里达·万纳伯格个展:爱在日落黄昏时”(2023),“陈琴个展:迭复而生”(2023),“杨纳个展:伊希斯之地”(2023),“青年艺术家群展:光的痕迹”(2023),“间有闲时多云到阴”(2022),“免疫地理”(2021),伦敦非赢利艺术机构Gaswork“Awakening”线上展览项目(2021),“生活之后”替代空间群展(201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