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间里流淌——百年欧洲绘画的多重实践

湖南美术馆

活动时间:2024-12-14 至 2025-03-09

活动地址:长沙市岳麓区靳江路2号

今年,正值中法两国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为进一步深入交流,延续中法两国之间艺术文化领域对话,湖南美术馆特推出此次展览,呈现由法国方济各会博物馆收藏的88件藏品。携同观众们跨越时空的界限,凝视百年欧洲绘画的更迭与演进,触摸历史的脉搏,共飨文化盛宴。

自文艺复兴至19世纪,欧洲绘画始终沿着再现真实的道路不断前行。精准的造型,生动的色彩,变幻的光影逐渐统摄于线性透视法所建构起的绘画空间,以再现视觉和心灵所感知的真实世界。在绘画观念、技法和流派演变的数百年间,美术学院的建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继16世纪下半叶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和罗马的圣路加学院之后,1648年法国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成立。在路易十四统治时期,学院得到了长足发展。1663年学院设立“罗马大奖”,1666年在罗马建立法国学院罗马分院,这一系列举措旨在为法国艺术家们提供深造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意大利学习和研究文艺复兴艺术。与此同时,学院采用古典主义教学体系,通过系统化的学术课程,教授绘画、雕塑、透视学、解剖学及艺术理论等内容;此外,学院还建立了“沙龙”展览制度,为画家展示才华、寻求赞助提供了重要平台。

法国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完善的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引来欧洲各国纷纷效仿,其后百余年间,美术学院如雨后春笋般遍及欧洲大陆。正是在学院的训练与实践中,米开朗基罗、拉斐尔、鲁本斯等巨匠的经典得以传承,洛可可和新古典主义等全新的艺术风格与流派应运而生,而19世纪风起云涌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印象派,亦是在与学院的互动与反拨中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本次展览精选了38名艺术家的88件作品,他们多获益于美术学院的训练,其作品既涵盖了肖像、风俗、风景等多个题材,亦有为创作大型宗教和历史画所准备的素描、水彩等手稿习作。这些作品使我们得以从细微之处着眼,透过观察画家们的笔迹,感知他们在整个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全部技艺与巧思;与此同时,亦可从中窥见时代风潮在其作品里留下的深刻印记。从这一微观视角切入,我们希望阐明,艺术史不仅仅是名家名作的历史,在时间中流淌的绘画创作的全部过程与实践,亦令人沉醉与动容。

湖南美术馆

《维纳斯与丘比特》

拉斐尔·桑齐奥(1483-1520)及

波利多罗·达·卡拉瓦乔(拉斐尔的门徒)

约16世纪早期

红色粉笔绘于纹理纸上

21.5 × 18.6 cm

《丘比特》

彼得·保罗·鲁本斯 (1577-1640)

约1635-1636年

红色粉笔,黑色石墨和白色粉笔绘于纹理纸上

18.1 × 13.2 cm

《载有曼比救援装备的救生艇

驶向发出蓝色求救信号的搁浅船只》

约瑟夫·玛洛德·威廉·特纳(1775-1851)

约1831年

水彩、水粉绘于石墨素描之上

18.2 × 25.8 cm

《雕塑家查尔斯·杜帕蒂的肖像》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1780-1867)

约1815年

铅笔素描

23 × 15.2 cm

《亚马逊之战》

费迪南德·维克多·欧仁·德拉克洛瓦工作室(1798-1863)

约1830-1840年

布面油画 (托裱)

97 × 133.5 cm

《阿夫雷镇的池塘》

让·巴蒂斯特·卡米尔·柯罗(1796-1875)

约1865年

布面油画

42.6 × 65.7 cm

《缝纫的妇女与她熟睡的孩子》

让·弗朗索瓦·米勒(1814-1875)

约1843年

炭笔画

24.2 × 22.1 cm

《酒神的青春》预备画稿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1825-1905)

约1883年

布面油画(托裱在木板上)

39 × 31 cm

《农夫》

归于伊利亚·叶菲莫维奇·列宾(1844-1930)

约19世纪末

纸上石墨

18.1 × 12.5 cm

《港口“日落时的印象”》

加斯顿·普吕尼耶 (1863-1927)

约1904年

纸板油画粘贴于油画布上

54 × 67.5 cm

创意推荐
非遗版画「癞龙之神」
¥ 34
非遗版画「桥路二神」
¥ 34
非遗版画「利市仙官」
¥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