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张晓雪个展

槐轩 HUAIXUAN

活动时间:2025-04-26 至 2025-06-04

活动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朝内大街79-3朝阳首府南3门

“弥”是艺术家依直觉所选的主题,而我只是给予阐释。

“弥”藉由“弓”抵达“尔”的彼岸。“弓”引出箭在弦上,代表着艺术的内在张力和原始冲动;“弓” 似一条蜿蜒的蛇,在思想家与感受者之间,链接理性与感性、思想与快乐、深刻与浅表、黑暗与明亮,接受对立,重获完整;通过“弓”之桥,我们抵达彼岸,达到圆满(弥足)的状态、至乐(弥勒)的境界。

有生命的东西必须作为现象出现,张晓雪的此次个展体现了一个明显的转向:由形式到内容,由自然生发到文化关怀,由个体生命到集体宿命。

张晓雪的艺术天赋在于她对形式的准确把握,虽然她在青少年时期所展露的艺术天份与求学阶段所经过的艺术训练使她获得了对这个世界以形式立法的能力,但她仍执着于以最本初的自己来认知世界,带着她独特的个人感受,以柔软的、感知的方式去触碰并表达这个世界。在自然的生发与顺遂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孕育出个人的艺术语言与风格。在近期的创作中,她开始回归自然,在获取灵感同时将自己的感觉赋还自然,回归传统,重新回到了架上,并以“石”为意象入画。

她的觉醒不是偶然的,这代表她作为一个艺术的生命个体逐渐走向成熟:逐渐走入生命的、文化的、传统的、历史的纵深处,从而获得新的高度——从自我关怀走向悲天悯人。

她依据“文人石”所创作的系列作品,即显示了这种转向。步入这座古雅的四合院,其核心处不出意外伫立着一座秀美奇峋的太湖石,它代表着明清以来的文人儒士审美:物哀、残瘦、枯坐、心死道生。张晓雪将自己的装置植入石头,仿若温柔地安置了一颗跳动的心脏,她以女性特有的敏锐与慈悲试图治愈这桩“病躯”,给它注入新的生命力,这或许改变了古代经典的审美,张晓雪却完成了一场立足个体的当代的文化反思和观照,提出了自己鲜明的艺术观点。

“石”系列的另一组作品是张晓雪受到明代山水画家吴彬《十面灵璧图卷》启发所创作的4幅长卷油画。一方面,如果说“十面灵璧”是古代文人关于“奇石”审美的极致变形与创作巅峰,张晓雪的灵璧画卷系列则是艺术家个体潜意识之于时代集体意识的创新之作;另一方面,《十面灵璧图》在创作观念上也赋予张晓雪以东方式的想象力,是自我实验与时代象征的创造。《出袖》《氤氲》《镜像平衡》《桃之夭夭》相继推出,灵璧有了新的状态、叙事和表征,讲述了一场女性的、现代的“奇石”幻境。“奇石”藉由张晓雪的艺术生命走入了新的文化语境,艺术家以个体生命的沃土孕育出传统文化的新生。

绘画作品《微风》和《密林吻》仍可视为张晓雪回归自然系列的一部分,她轻轻地用介于肉色、粉色之间带有温度的颜色表现自然,仿佛在抚摸自然,抚摸画布……这是艺术家在城市生活、商品社会、消费时代之外亲近、感受、融入自然的努力,以她艺术的身心再现温润迷离的森林、山川、湖藻、大地,以粉色迷雾般的效果赋予自然以神秘莫测的魅力,似乎“自然”在现代都市生活和城市空间中成了另类的、异化的、别样的存在。人与自然的分离让我们拥有了文明和文化,在过分理性、功利与脱离自然的当下,我们如何回归,重获生命的力量和重塑人性的完整?张晓雪在她的艺术转向中无意间触及了我们文化的、时代的、社会的症结。

弥补、弥合、弥漫,溢出、疗愈、充盈,“女娲补天”的可能与力量再次涌现。在不知不觉中,我们还是转到了“女性”,因为“女性”是张晓雪的艺术形式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她的色彩,她的直觉,她的感受力,她的生命状态,以及她的表达方式。也正因此,她的艺术形式能对传统主流文人审美和现代强势文化形成有益的回应和补充。

在对传统的、文化的、自然的回归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张晓雪的印迹,她以自己特有的感知作用到物象、媒介、材质的表达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知觉语言。这种“异化”的感知既源于时代、社会、技术的变化与革新,也源于个体生命对这些变革的接纳与弥合。《存在》系列作品即是在《震颤》系列之上对生命存在性的进一步考量。作品由一片片薄如蝉翼的雁皮纸染画并堆叠而成,雁皮纸纤维敏感、细腻、脆弱,以致一丝微风就能使其颤动,在看似绚丽膨胀脆弱的外表下隐匿着现代人的精神受力。时代、社会巨变下的瘾和痛,正是如此地不易察觉但不间断,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基因的重塑和人的异化。这时这种“存在“遭遇了强有力的“上帝”之手,压迫性的指纹和印痕强势地推到了一切,在猛烈的冲击中是觉醒、是蜕变、是重塑,是前行还是沉沦?艺术家对个体的存在发出追问,然而这一片片看似脆弱的个体又在集体之中,构成了堆叠的波动和韵律,联动的集体意识觉醒将势不可挡。

身体的物质性、社会性、政治性都从最初的细微的感知出发,它诚恳又敏感、坚强又脆弱。当我们最后凝望张晓雪的大幅水晶灯画作《她晕之光》,我们意识到这是一幅妥帖的、慰藉的、体感的自画像。水晶,是凝结的思想和感受,反映出来者存在于往者。而张晓雪的水晶灯并不散发锐利的光,而是温润、半透明、大混沌的,似悬垂的器官与交织的血管,在粉色的氤氲中闪烁着现代人的精神灵光。

在张晓雪营造的“弥”空间里,红色的心,粉色的瞳,映射出如初透彻的幻境,微微翕动……

2025年4月于清华园

张晓雪|《桃之夭夭》整体及局部|240cm×30cm |布面油画|2025

张晓雪|《氤氲》整体及局部|240cm×30cm |布面油画|2025

张晓雪|《她晕之光》局部|200cm×130cm |布面油画|2024

张晓雪|《存在NO.1》|160cm×176cm |雁皮纸、 水色 、铜版等综合材料 |2024

张晓雪|《弥》|尺寸可变 |绢纸、 水色、机器 等综合材料|2025

张晓雪 Zhang XiaoXue

2014年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在创作中擅长以版画的重复性实验动作“刻”与“印”切入,同时以身体介入的方式渗透到创作中,力图以身体的在场和触动来探讨艺术与身体的关系及诸多可能,并形成新感知和思考。其作品不断地聚焦在“人”这个“反应体”上来探讨和反思周遭的语境与时代的变化。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协会员,兼任北京美协版画艺委会委员。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浙江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艺术机构收藏,获徐悲鸿艺术创作奖,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个展

2025 弥—张晓雪个展,槐轩HUAIXUAN,北京,中国

2023 “结晶—不确定的生成”个人作品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中国

2021 “蜂蜜光晕”张晓雪个展,爱慕美术馆 ,北京,中国

2020 “节律的抽离” 张晓雪个展,浙江美术馆,杭州,中国

梁开 Liang Kai

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曾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研究所博士后,入选清华大学“水木学者”计划。于清华大学先后获得文学学士、艺术学理论硕士和艺术学博士学位。赴香港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访学交流。担任“唯物思维”国际当代材料艺术双年展(2022年第一届、2024年第二届)执行策展人。发表中英文研究文章二十余篇,出版专著一部,执行主编著作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