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昊美术馆很荣幸地宣布,将于4月21日在昊美术馆一楼展厅推出展览「后窗·寓言」,展览由艺术家费俊带领的某集体策展团队与昊美术馆策展团队共同打造,通过17位(组)国内外艺术家的25件作品,呈现文本、声音、装置和互动体验的交错中,AI不但是窗口,更拥有某种寓言涌现的存在。下面让我们一起跟随策展人费俊与联合策展人王凯梅的前言文字走进本次展览。
窥探之外,后窗已开。
寓言之内,潜藏真相。
后窗
在希区柯克1954年的电影《后窗》中,被困在轮椅上的摄影师,靠坐在窗边观察邻居们的日常生活打发时光,直到有一天,他自信透过后窗目睹了一起谋杀案。希区柯克的杰作,逼迫电影观众以窥视者的身份,进入他人的私域,在目之所见与心之所想之间,用移动的影像架起银幕内外探索真相的隐形桥梁。今天,在AI塑造的世界中,观察与被观察,窥探与被窥探的关系已然模糊。人工智能不仅是一个观看的主体,更是一个故事的编织者,一位现实的建构师,用无数数据片段拼贴,重塑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
「后窗·寓言」参展作品
古澤 龍《Mid Tide #3》,2024,无声视频,无缝循环,时长48'49'',图片致谢艺术家
人类思想因交流而发展,又因封闭而滞后。现代历史见证过隔阂东西政治阵营的铁幕,今天,属于全世界的互联网却用“硅幕”筑起信息茧房。不同的是,这一次的幕后操作者不是秘密警察,而是几十亿手机用户和强大的人工智能和算法。消失的私人空间让窥视者变成暴露狂,后窗出走的道路上布满无法抹掉的数字足迹。在你凝视屏幕时,屏幕深处的神经网络正以万亿次计算重构你的欲望图谱,不断输出今天社会的当代寓言。
「后窗·寓言」参展作品
萨莎·斯泰尔斯《REPETAE:语言的织机》,2023,单频道视频,时长1min,图片致谢艺术家
寓言
如果说展览中“后窗”的概念揭开了窥探真相的裂隙,那么“寓言”则成为进入真相的入口。
「后窗·寓言」参展作品
费俊 & 刘正奎《情绪剧场·山水心境》,2024,互动影像装置,尺寸可变,图片致谢艺术家
这里的“寓言”并非虚构,而是现实的启示性显影,是技术世界下的另一种秩序,另一种对未来的隐喻式投射。在这个维度中,我们不仅面对AI对感知的拓展、对生命的模拟以及对历史的回溯,更需要重新思考:在AI参与塑造的文明体系中,我们如何定义自我?如何辨认真实?如何预见未来?又如何区别数据背后的代理是人还是机器?是艺术家创造奇观?还是AI催生异景?
「后窗·寓言」参展作品
王之纲《图恩格尔》,2023,人工智能生成影像,尺寸可变,图片致谢艺术家
不同于先知铭刻在石碑上的神谕,当代寓言提醒我们,在技术的洪流中,我们需要通过寓言重新定义人与AI的关系。当技术将世界抽象为参数与算法机制,“寓言”便成为重启系统的输入词。寓言指向一种批判性的叙事,是AI时代对抗技术霸权的咒语,它通过诗性的语言与多维的叙事,解构算法的确定性,揭示数据的不可靠性。
「后窗·寓言」参展作品
克劳蒂亚·拉歇尔《人工智能与历史重释艺术——填补性别偏见鸿沟》,2022-24,幻灯片照片,由VALIE EXPORT林茨中心支持,尺寸可变,图片致谢艺术家
这是一场对AI时代感知秩序的追问,它拒绝被既定的叙事框架所规训,而是试图打开新的观看方式,重塑新的时间感知,创造新的意义和共鸣。在技术洪流中我们是否仍然拥有凝视世界和创造个体叙事的权力?抑或,我们需要重新学会如何观看,如何在人工智能塑造的现实中,寻找通往预见未来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