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刺画廊荣幸宣布将于2025年5月24日在Gallery I呈现越南艺术家阮纯诗(Nguyen Trinh Thi)的展览“47天(无声)”,此次是她在中国的首场画廊个展,展览名称与她的综合媒介影像装置作品《47天(无声)》(47 Days, Sound-Less,2024年)同名。这部作品由新加坡美术馆、哈恩內夫肯基金会、森美术馆及香港M+共同支持的2021年流动影像委约计划赞助制作,通过声音、影像与空间的交织,反思自身与自然、历史及影像叙事的关系,同时对人类感知的固有认知展开挑战。对观众来说,这将是在北京艺术周期间的一场特别体验。
《47天(无声)》的标题源于一个偶然的发现。阮纯诗在研究1979年好莱坞电影《现代启示录》时,注意到片中菲律宾北部的伊富高村民被当作越南原住民拍摄。巧合的是,越南中部高原的嘉莱族原住民也有类似的宰牛仪式。疫情导致交通阻断的情况下,阮纯诗发现谷歌地图测算出从越南嘉莱族聚居地到菲律宾伊富高的步行距离要耗时47天。这一数字既是对殖民历史中地理错位的追问,也暗喻了记忆、身份与边界之间的模糊性。
在暗黑的展厅中,两块对角线相对的屏幕与悬挂于天花板的镜面装置构成核心展陈。镜面将投影光线折射至四周墙壁,形成八道游离的光影。阮纯诗刻意弱化视觉的主导地位,转而强化听觉的经验:影片中,越南嘉莱族原住民的吟诵、好莱坞战争片的丛林音效、科幻文本的错位字幕彼此缠绕。影片字幕引用了厄休拉·勒古恩的小说《世界的词语是森林》中关于“暴力自卫与主权”的论述——进一步解构了线性叙事的权威,暗示语言与权力之间的脆弱联系。
阮纯诗的装置刻意制造感知的不安:强光与深暗交替,寂静突然被环境噪音打破。悬挂的镜子使观众无法一次性捕捉全部影像,正如我们永远无法穷尽历史的复杂真相。被好莱坞或越南电影用作“无声背景”的树木、雨水、鸟群成为作品中的主角,而人类的存在退居边缘。展览通过听觉的扩张,似乎在述说“听到‘无声’”的重要性,如影片最后出现的字幕——“风止了,再无半点声响。他竖耳聆听。”
展览将持续展出至2025年7月6日。
阮纯诗,《47天(无声)》,2024,森美术馆展览现场,东京,2024,图片致谢森美术馆|Nguyen Trinh Thi, 47 Days, Sound-Less, 2024, installation view at Mori Art Museum, Tokyo, 2024, image courtesy of Mori Art Museum
阮纯诗,《47天(无声)》(静帧),2024,三频影像,黑白及彩色,有声,镜子,31分钟|Nguyen Trinh Thi, 47 Days, Sound-Less (video still), 2024, three-channel video, black and white and color, sound, 31 min.
阮纯诗,电影人,艺术家,生活和工作于越南河内。阮纯诗的实践超越了电影、纪录片、录像艺术、装置和行为表演之间的界限。她目前的创作焦点在于探索声音和听觉的潜力,以及图像、声音和空间之间的多重关系,并对历史、记忆、生态、再现和未知抱有持续的兴趣。
阮纯诗的作品曾在众多国际双年展、三年展和机构展出,包括卡塞尔文献展,Artes Mundi,里昂双年展、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悉尼双年展、日本森美术馆和福冈亚洲艺术三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