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迈:绮罗

頌艺术中心

活动时间:2025-07-26 至 2025-09-15

活动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797路B01

頌艺术中心欣然推出“平行现场”系列展览计划,将于2025年7月26日至9月15日呈现艺术家王迈个展“绮罗”。本次展览由頌艺术中心馆长苏芒女士担任出品人,特邀新绘画研究者、艺术评论人王将担任策展人。展览将集中呈现王迈的诸多新近佳作。

“绮罗”,原指华美的丝织品,在此被艺术家巧妙转化为一个隐喻。这隐喻指向数字时代的屏幕幻象,它如同流光溢彩的织物包裹着现实,呈现出虚幻的华丽质感。艺术家运用油画媒介,精准捕捉当代技术异化下的视觉经验。画面中荧光色的浮华、面容的流体形变、符号的碎片化拼贴,无不呈示出那些“绮罗”表象之下真实的消融。

展览主题不仅揭示了屏幕对现实的侵蚀与伪饰,亦回溯了历史上“绮罗”作为权贵符号的消费本质。最终,艺术家以其绘画独特的神性质感,试图抵抗技术对主体的吞噬,于画布的光影之中重构真实的向度。

王迈,《仙女赠我绮罗NO.1》,2024

布面油彩,169×223cm

绮罗化境:王迈近作中的三重维度

文/王将

王迈的艺术从未游离于时代之外,他始终保持着对当下的敏锐感知并作出及时的回应。其新作的画面既如同纷乱的现实,亦像是虚拟的梦境。真实世界里的物质仿佛化为虚幻的“屏幕绮罗”——这充满矛盾性的意象,既指涉了屏幕光影那流光溢彩、浮华炫目的视觉表象(如同华美的丝织品),又隐喻着这种由技术生成的华丽背后,物质实体被消解、被异化为视觉符号的虚无本质。

近三十年来,他持续展开着关于屏幕经验的深邃洞察。现今,散布在生活各处的屏幕已经不仅是进入虚拟时空的界面,它反将世界囊括进来并消融了它。我们成瘾式地沉浸在屏幕化的现实中。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其内含的温和暴力使主体愈加支离破碎。王迈将这种破碎感直观地转译到画布之上。频频出现的面容好像受到某种流体之力。社会现象的碎片也经由蒙太奇,被整合至即刻却永恒的景象内。

他直面时代剧变之下人的彷徨处境,以绘画之神性抗衡着对智能技术的盲目崇敬。于存有和虚无的缝隙中,其绘画不断挑动着观者的思绪及神经。

王迈,《画家和他遗弃的画NO.2》,2023-2024

布面油彩,159.5×199.5cm

01 超真·幻境

那种屏幕经验起始于艺术家的童年。从黑白的电视机到彩色的显像管,伴随着电流的微弱脉冲,王迈透过当时尚且存在弧度的屏幕感知着世界。红绿蓝叠合的绚烂带给他震撼,屏幕似乎是奇迹发生的界面。直至世纪之交,个人计算机逐渐普及,网络联通着无数个可以触达的地域。人们借助设备与放置在办公桌上的显示器产生交互。亦是这一时期,王迈将从屏幕上获取的视觉经验转译至画布之上。

这一早在近三十年前就已经开启的实践具有先锋意义,它从技术和媒体的层面切入,预言着即将到来的屏幕时代。艺术家创造出一套消解真实的视觉语言。现实的秩序被取缔,光色的质地浮华无比。其用色不再服从于外部世界的逻辑。那些荧光色相当饱满和华丽,它们取自屏幕——技术的第二自然。

秉持理性至上观念的人们通过科学寻求自我存在的确据,但这种确定且连续的逻辑早已被超真实(Hyperreal)所瓦解。超真实,正是绵延在王迈过往绘画实践内的关键概念。在过去的三十载中,王迈的绘画里存在着变与不变。那不变的部分是语言上的形式感觉,视觉符码具有强度,足以剖出景观社会的复杂切片。而其变的部分则是时代流变下的现实经验。对于九十年代末的王迈来说,闪烁的电子屏幕是虚拟世界的实体媒介,画作乃是基于屏幕的写生。

而在今天,屏幕已经消融了真实与想象的界限,超真实吞噬了现实的所有细节,接管了我们的生活并源源不断地供给我们快感。如今,屏幕里所呈示的一切绝非是客观存在的再现,它所映射的是想象之物。屏幕犹如一堵看不见的墙,扭曲且遮蔽了真实,甚至切断了我们与真实的关系。在王迈的近作中,超真实的重现是王迈对自己九十年代绘画探索的闪回。他没有使用此前尝试过的混合媒材来完成画作。他回归油画,以单纯的媒材展开深邃的反思。

世界正在经历剧变,无人能独立于其外。其近作的形式感呼应着此世代。琐碎的社会现实转化为拟像的碎片,零散的符码质疑着真实存在的根基。观看者落入后现代的喧嚣里,所见的一切都比真实更加真实。现实被替代,而这替代者是意义模棱两可的图像,是骚动的震荡,是既不属于过去也不属于未来的虚空。这便是画作的魔幻之处。它们是如此真切地传递出我们的屏幕感知,但它们却丝毫不具备现代工业视觉的明晰和精确。

王迈极其自由地处理所画的对象,将现实中的不确定性同步到绘画当中。笔触和颜料不断覆盖相对完整的画面,使形象原有的诸多细节丧失。这类覆盖的视觉经验或许源自我们的身体与屏幕的交互模式:肢体触动屏幕,在瞬间内激发改变。页面开始滚动,动态信息在视网膜上留下残余。模糊且虚幻,王迈捕获了技术之影。

王迈,《绘画山NO.7》,2023-2024

布面油彩,137×210cm

02 变容·实境

近作中,人物的面孔仿佛受到某种力量而发生形变。这些奇异的面庞乃是一种“变容”,面孔的方向往往和身体的动势构成一种反差。如同一场激烈的戏剧即将上演,这些彷徨的面容为主体披戴上了伪装。这伪装无比坚实,隐蔽了所有情绪,甚至连人物的身体也同步发生着夸张的变化。

一切都空洞了起来,最直观的体现或许是那些丧失了细节的面颊及被漫画式处理的眼眸。扑朔迷离的形象混淆着身份,观看者无法读出眼神里的信息,更无法识别出个性特质。变容,脱离了对屏幕视觉的单纯戏仿,转而将我们的注意力引向使面孔发生形变的不可见力量。那是潜藏在看与被看关系内的温和暴力。

王迈以戏谑的笔法将变容的事物编排在一间物欲横流的剧场内。那些好似网络直播里的面孔不再关乎人,而是人的异化和商品化。悦目的面孔就像企业的标识,是促进销售的渠道。他们是数字神龛里的受崇拜者,享受着被观看的快感,但也需要承担无端的恶意。于此,超真实的模糊效应再次登场。真与假模糊了,凝视与被凝视的相对位置也不再清晰。屏幕上的受苦者,或许也是屏幕之外的加害者。隐形的暴力及藏于其后的危险无所不在。

也许,我们可以将变容的手法视为一种荒诞派的技术。因为,荒诞派的文学和戏剧曾对青年时期的王迈影响颇深。不过,近年来剧烈变动的现实早已远远超过了荒诞所能形容的范畴。一种难以言说的、超真实的荒谬渗透于失真的形象内。那一张张变幻莫测的面庞贴切地映射出时代的大众群像。

从屏幕的幻象出发抵达现实的万象,光鲜背后是吞噬主体性的颓丧。这些形象诉说着弥漫于整个社会里的焦虑。过剩的欲望导致贪婪,无限的焦虑使面容变形。沉溺于自身欲望中的人们不自觉地扮演着所谓真实的自我,并在虚伪的表征中生活。人们贪图一时的享乐,以短暂的财富赚取安全感并企图消除未来的不确定性。生产欲望和焦虑的机器正是现代经济系统,王迈借助原始的自然力与之对抗。

在他的近作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一系列从历史时间轴远端穿越而来的事物:圆润的海贝曾被上古时期的文明体当作货币;洁白发光的玉版化作财富传承的象征;曼妙的绮罗是只有古代上层阶级才能披戴的布料。这些“老钱风”的消费符号有着恒常的能量。但随着一次次时代的变迁,恒产屡屡惨遭剥夺。这些如今部分沦为商品的古物发出讽刺的质问:无恒产,又怎能有恒心呢。

王迈,《宝贝NO.1》,2025

布面油彩,130×99.5cm

03 智瞳·时境

时过境迁,屏幕经验早已消融至日常的每个角落,并将现实改造成超真实的场域。超真实成为了社会、历史与经济生活的结合。画中离奇古怪的面容穿梭于奇特符号组成的迷宫中,透露出一丝梦幻的气息。但这是王迈有意制造出的超真实混沌。这些场景不再由幻觉心理所主导,它们投射出当代人普遍的意识和欲望。透过超真实的滤镜,艺术家展开了对当下社会控制技术的体察和描述。

他将由人工智能引发的新性情定义为“机性”。或许我们可以用一个更具象化的词来理解机性——智瞳。这个由科幻思潮虚构出的概念,强调人工智能所引发的对智能机器灵魂的崇拜和信仰。科技革命塑造出一位救世者,它似乎在某些方面超越了人的能力。它取代了“超我”的“旧神”,化身被追捧和敬畏的新对象。然而,智瞳真的能消除我们所有的困惑及迷茫吗?

人工智能的问答模式是此世代的症结。恰如法国思想家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先知性的话语:“整个交流系统已经从语法上复杂的语言结构过渡到问/答的二元符号系统,这是一种永久的测试。现在,测试和参考答案是被提前设计好的。”我们企图让人工智能提供一切答案,但是当世界以问答模式的形态展开之时,万物均沦为了测试里的选项。

答案反倒是先在的,提出任何新的疑问都不再可能。先问后答,乃是交互的逼真错觉。真相已经通过技术的蒙太奇被肢解,只有与答案对应的问题才允许被生成。王迈质疑此问答模式,他以技术性的幻视考验着机性,他提出答案永久悬置的问题从而使智瞳陷入凌乱。

变容之上,那些无神的眼眸也许正是被智瞳褫夺了灵魂。更危险的是,智瞳背后不可避免地有着一股强大的人为力量在掌握并操纵着它。对于那股力量的动机,我们尚且不得而知。文明、道德和社会制度无法支撑起人们对于未来的笃定信心,它们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前显得不堪一击。技术媒介先向公众兜售焦虑,再向我们倾泻信息,鼓吹技术的进步。

由此,智瞳与后极权的合谋以确定性的假象诱惑人们,牺牲我们的隐私,入侵我们的日常。技术和权力创造出无尽的不道德财富,继而维护其不可告人的目的。不过,操纵机性的主体或许忘记了一项关键事实,即没有物质生命可以逃脱时间这个囚笼。

王迈,《老贝币NO.1》,2025

布面油彩,130×99.5cm

自由的思想与神性的艺术则是个例外。和新兴技术相比,绘画无疑是低技术的复古媒介。然而,画布横亘在时空中,以静止的物态抵御着时间的流淌。画作上承载的思想拒斥被算法所计算,更无法被高科技驯服。更重要的是,绘画允许艺术家独断,它反向解除了从外部控制着我们的威权。人工智能仅仅是我们所造的物,但艺术家则是一位造物者。

在2017年北京民生美术馆个展期间的一次采访中,王迈谈及他绘画时头脑中冒出的一个场景:原始部落里,一位远古之人在洞穴上创作壁画。这是神性的时刻,也是人性的瞬间。神人二性交融在一起,是创造的原初内驱力。纵使技术的光晕试图遮蔽艺术的奥妙,但王迈仍对绘画充满信心。机性取代不了神性,更无法泯灭人性。对他而言,绘画乃是一个令人惊叹的神迹。

在此神迹中,魔幻的超真之境、变容的现实之境连同那智瞳凝视着的时代之境,汇成抵抗规训的动态光影。

王迈(Wang Mai),1972年生于黑龙江省伊春市。作为新世纪中国当代艺坛新一代的领军人物,王迈被广泛认为是最具综合才华的艺术家。他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建立其整体艺术的创作构架,从绘画、诗歌到行为表演及装置雕塑,王迈将各门类艺术形式融会贯通,在思想维度上立足于国际视野,而其跨媒介的表现语言则根植于深厚的传统文脉基因。王迈独特的艺术经历使得他占据了中国当代艺术史中承上启下的位置,而从1999年的众多演员参与的多媒体行为表演作品“戏仿春节联欢会”,到预言全球能源冲突的“石油怪兽”装置作品中,我们都不难看出王迈近十年来的跨媒介作品对同时代的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迈的重要个展包括:王迈:绘画山,蜂巢艺术中心,北京(2024);绘画炼金术,愿景艺术,北京(2022);画栋,长沙美术馆,长沙(2019);妙手回春:1995-2017王迈绘画作品展,民生现代美术馆,北京(2017);柏林气候交易所,史塔克艺术基金会,柏林(2014);尤伦斯海峡,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2);西天取经之西湖气候交易所,浙江美术馆,杭州(2010)等。

重要群展包括:人智时代:第三届济南国际双年展,山东美术馆,山东(2024);共贯与多元:当代绘画新样态,中国美术馆,北京(2024);时间的铭刻: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的经验和转变,新绎美术馆,廊坊(2024);白洞:甲骨文的奥秘与当代表意,798 CUBE,北京(2023);年年:动物的能与术,德基美术馆,南京(2023);颂之回响,頌艺术中心,北京(2022);民间的力量,民生现代美术馆,北京(2015);开放的肖像,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2012);未来通行证——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威尼斯(2011);麻将——来自乌里希克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展,Peabody Essex博物馆,塞勒姆(2009);二手现实,今日美术馆,北京(2003)等;其作品曾被ACC亚洲协会、美国国会图书馆、M+美术馆、鄂尔多斯美术馆、长征基金会、湖南博物馆、湖南美术出版集团、民生现代美术馆、阿拉里奥美术馆、雅昌集团、菲拉格慕基金会等重要机构与个人收藏。

王将(Wang Jiang),独立策展人、艺术评论人。他同时是寸止设计(Inch Office )创始人兼视觉总监,并担任四川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及中国当代艺术年鉴特约编委。

从业至今,王将策划了逾百场当代艺术展览,并编辑、设计众多艺术出版物。他的研究与写作聚焦于“中国新绘画”呈现的多元可能性,关注议题包括:具象绘画的复兴与叙事重构;材料实验与新物质主义转向;屏幕文化对架上绘画的渗透;全球化与东方美学的张力;社会运动与集体记忆的视觉化;艺术史谱系的解构与重写。

其艺术评论广泛发表于 Artnet、Artnews、Artbaba、ArtAlpha、Hi艺术等专业媒体及各大艺术机构官方平台。他近期的个案评论涉及:袁运生、马可鲁、孟禄丁、王玉平、刘锋植、王音、杨茂源、毛焰、马轲、王迈、黄宇兴、王亚彬、秦琦、陈彧君、关音夫、闫冰、夏禹、高瑀、亓文章、陈柏豪、黄亮、吕松、许宏翔、刘海辰等艺术家。

自2024年起,王将持续进行着对“屏幕一代”的深度访谈、研究与系统梳理工作,试图在此基础上建构后屏幕绘画的核心概念与理论框架。

苏芒(Su Mang),「頌」艺术中心创始人,优秀的杂志出版人和媒体企业家/慈善家。她创办了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时尚芭莎》,打造中国最顶级慈善活动「芭莎明星慈善夜」;曾任时尚集团总裁,带领公司成为中国传媒出版界翘楚。她亦在2010年开始涉足艺术领域,创办的《芭莎艺术》杂志,倡导让艺术成为时尚,让艺术创造价值,成功推动了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发展。

2017年,她作为总策划在今日美术馆策展了「破界/150周年BAZAAR时尚艺术大展」,为艺术时尚多媒体展览开创先河。2022年创办「頌」艺术中心,是她理想的延续。她将和我们年轻的国际化专业团队一起,为798艺术区增添新的色彩和想象空间,和艺术界、学术界更多专家联手,集结更多强大的资源和媒体经验,助力艺术之梦,打造生活之美。

创意推荐
非遗版画「利市仙官」
¥ 34
非遗版画「男女哭神」
¥ 34
大战熊猫怪(原始)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