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珠归海上:庄万里家族捐赠两塗轩书画展”已于8月20日正式向公众开放。上海博物馆的历史与发展,与众多捐赠者的慷慨奉献密不可分。在馆藏书画中,菲律宾华裔企业家庄万里先生(1899–1965)捐赠的“两塗轩”书画珍藏尤为珍贵,为华裔外籍人士首次向中国国家级博物馆捐赠巨大数量珍贵文物的壮举。上海博物馆特设“两塗轩”专室,以表彰庄氏家族守护中华文化的赤诚之心与慷慨壮举。专室位于上博人民广场馆三楼,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6年4月19日。
展厅现场图
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表示,随着上海博物馆东馆的落成,人民广场馆内的“两塗轩”陈列室也进行了改建升级,展线得以扩展。此次,在重新梳理与研究藏品的基础上,我们将更全面、系统地呈现“两塗轩”的书画珍藏。将受赠的艺术瑰宝与公众共享,既是庄氏家族的心愿,也是上海博物馆的荣幸。
两塗轩全部轴卷由启功、刘九庵、杨仁恺、傅熹年、钟银兰、单国霖等专家细查鉴定。其所藏书画数量丰富,作品的时间跨度自宋至明、清、现代,绵延八百多年。同时所藏书画科目齐全,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和书法四大门类,名家精品荟萃,许多墨迹具有艺术、人文等多层面的价值。
这些书画作品大部分为华裔庄万里先生陆续从日本购得,这批珍贵的明清书画作品时间跨度大、内容涵盖面广,有些画家的作品甚至可以弥补博物馆藏品之不足。此外,从这些琳琅满目的日本藏中国明清书画作品中,亦可以窥见明清以来中国美术对于日本室町时代、江户时代、近现代美术思潮及审美好尚的巨大影响、以及日本美术与近现代中国美术相互影响之信息。
两塗轩藏画中,人物画尤多精湛之作。明佚名《十八学士图屏》以精细入微的线描刻画人物的动态和神情,色彩沉厚古艳,继承宋代工笔重彩画传统,艺术技巧极为娴熟精诣,非一般画工所能。画面上作者的款印已失,后人在画面上妄加“唐寅”印,但比照传世杜堇的《玩古图》《古贤诗意图》《梅下横琴图》等作品,上博专家认为此图屏很可能出于杜堇之手。杜堇传世作品甚少,更为矜贵。
【 明 佚名 十八学士图屏 】
(非本次展品)
两件题款“小仙”和钤有“吴伟”印的明佚名作品《松下听瀑图轴》和《渔夫问道图轴》,画风显然嗣承明中期江夏派宗师吴伟,衹是笔致更为峭利和迅疾,细查画法,与传世浙派后学吴思恩的风格为相类。上博专家认为,此两图很可能出于吴思恩之手,虽非吴伟手迹,却是不可多得的江夏派后学之作。
【 明 佚名 松下听瀑图轴 】
此图颇具江夏派面貌,后加吴伟款印。山石多用斧劈皴,笔法率放,皴染交作,水墨淋漓;人物衣纹用折芦描勾斫,迅捷爽利,应为宗学吴伟的明代画家所作。
体现浙派画风的还有一件《渔舟唱晚图轴》,可信为张路真迹。晚明陈洪绶创古雅奇谲画风,《探梅图轴》为其晚年之作。《东山携妓图轴》是清中期著名画家华喦之作,体现了他晚年疏笔人物画的艺术特色。
【 明 陈洪绶 探梅图轴 】
陈洪绶(1598-1652),字章侯,号老莲,晚号悔迟,诸暨(今浙江绍兴)人,人物、山水、花鸟皆善,造型夸张古拙,与崔子忠并称“南陈北崔”,影响深远。图绘文士山间寻梅,人马形象高古,松石造型富于装饰性,设色古艳。
【 清 华喦 东山携妓图轴 】
华嵒(1682-1756),字秋岳,号新罗山人、离垢居士,福建上杭人,流寓杭州、扬州,山水、花鸟、人物兼善。图绘东晋名士谢安隐居东山行乐的故实,人物开相端秀,线条疏放飘逸,树石笔墨潇洒。
两塗轩所藏山水画为数不少,其中不乏名家之作。
宋代无款《秋山萧寺图卷》为藏画中年代最早的一幅。
【 宋 佚名 秋山萧寺图卷 】
这是两塗轩收藏中年代最早的作品。图中描绘秋日山寺,草木萧瑟的景象,构图开阔,用笔质实,有北宋范宽风貌,而峰峦细巧,淡墨渲染处又兼具南宋韵致。
明代中期山水画名家谢时臣的画迹有三巨幅。晚明浙江名画家蓝瑛有二件作品,其一《仿黄公望山水图轴》为难得的纸本巨幅。
清初画坛正统派领袖人物“四王”的作品,两塗轩所藏有二王真迹,即王鑑《仿陈惟允山水图轴》和王翚《溪亭话别图轴》。
【 清 王鑑 仿陈惟允山水图轴 】
王鑑(1598-1677),字玄照、圆照,号染香庵主,江苏太仓人,善山水,格古功深,与王时敏、王翚、王原祁合称“四王”。此图仿元末文人画家陈惟允,墨色清厚而用笔绵密,得王蒙之气。
两塗轩所藏山水画的另一特色是收集有不少小名家的作品,如明末葛征奇,清初万上遴、祁豸佳,清中后期方士庶、黄均、张之万、刘彦冲等。这些画家都是当时各种艺术潮流的弄潮儿,他们的作品也反映了绘画流派流衍和发展的形迹。
两塗轩收藏的花鸟画亦有相当数量。明代林良的《竹禽图轴》堪称难得的精品。现代大师齐白石的《七冠报鸣图轴》十分精彩,诚为简笔写生传神的杰作。
【 明 林良 竹禽图轴 】
林良(1426-1500后),字以善,南海(今广东佛山)人,善花鸟,以画供奉内廷,与吕纪齐名。此图遥接南宋院体风格,水墨抒写,用笔奔放,开明代水墨花鸟风气之先。
在两塗轩藏品中,书法墨迹为重要一类,数量蔚为可观,溢发出明清两代书坛名家的阵阵沁人墨香。
书迹中明董其昌的《行书手札九通卷》堪称上乘之作。九通尺牍所述涉及与文侣、僧友的交游活动、对朝政的过问关注、抒泄受小人中伤的忧愤心情等,为了解董其昌的生平和思想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手札的书法反映了他书法艺术大成期的精深造诣。
【 明 董其昌 行书手札九通卷(局部) 】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谥文敏,书画均开后世风气。此卷行书手札九通,为其书法成熟时期的典型面貌,融各家之长而自出机杼,刚健婀娜,遒劲秀媚。
藏品中张瑞图书迹有三件,其中《行书七绝诗轴》为他晚年之作,极具个性色彩。
王铎《行书五律诗轴》为他成熟期的书风。整篇气势奇险劲爽,表现了精湛的艺术造诣。
【 明 张瑞图 行书耿湋早朝诗轴 】
张瑞图(1570-1641),字长公,号二水、果亭山人等,福建晋江人,官至礼部尚书,能画,书法与董其昌、邢侗、米万锺同列“晚明四大家”。此作书唐人诗,用笔方斫,取势峻峭,风格奇逸。
【 清 释成鹫 草书唱和诗文卷 】
(局部)
释成鹫(1637-1722),俗姓方,名觊恺,字麟趾,广东番禺人。明举人方国骅次子,康熙年间出家,法名光鹫,字即山,后改名成鹫,字迹删,号东樵山人。先后驻锡大通、庆云等寺,多与遗民清流唱和结社,为清初岭南著名诗僧。此卷录与友人宋广业唱和诗文。
两塗轩藏品中的清代书法作品,风格面貌多样。其中宋曹、永瑆、王文治、刘墉等人的书迹,反映了帖学继续流行的成就。两塗轩书法藏品还包容了大量名臣和著名历史人物的书迹,如明益王朱佑槟(宪宗第六子)、詹景凤、文震孟,清查士标、龚鼎孳、陆润庠、沈葆桢、林则徐、翁同龢、康有为等,还有不少书名不显而工力不浅的文人墨迹,为书法史提供了补遗资料。
【 清 康有为 草书杜甫诗句轴 】
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诒,字广厦,一字更甡,号长素、西樵山人,南海(今广东南海)人,学识广博,晚清时期政界、艺坛的风云人物。书法倡学北碑,著《广艺舟双楫》,影响广大。此作书杜甫诗句,笔划跌宕,气势纵横。
为使庄氏家族捐赠的书画珍藏得以充分展示与研究,上海博物馆特实行分批轮流陈列。此次未展作品亦将于后续展览中陆续呈现。
展览期间,上海博物馆还将推出展览折页、公众讲座、书画工作坊等系列活动,伴您全方位感受中国传统书画的魅力,欢迎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