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张见
文/魏祥奇(美术学博士、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策展人)
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始于1910年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中国画教学自此从传统师徒形式向现代美术学校教学形制转变。新中国成立后,建构了以写实主义语言风格、现实主义创作观念为基本框架的新国画教学体系,形成了集临摹、写生和创作于一体的教学方法,设置了人物、山水和花鸟三个专业方向。改革开放后,现代艺术思潮涌动,中国画创作和教学融入了更多新语言、新图像和新经验,解构了既有的模式,其概念和边界也在弱化和消解。今天,虽仍有学科专业之分,但在教与学上已远不限于此,间隔之门早已推开,跨学科、跨媒介、跨文化,融会贯通,才是通向新艺术、新创造的大道。
“新工笔”的概念生成于2010年出版的《新工笔文献丛书》,用于特指一部分工笔画家的创作。其中,“新”的含义指涉的主要是“新图像”与“新观念”。丛书的策划者和主编杭春晓在丛书前言中提出,“新工笔”绘画就是从自我经验出发,选择关联性的视觉资源,进行感官上的“编码重建”,其对于多样视觉资源的采用不单是自由无束的,更是对其形式背后精神体验的综合理解。“直观而言,他们的‘编码重组’,是将细腻的形式感剥离为自身的主观观念的经验依托,并以此为线索重新编织视觉逻辑、结构以及由此带来的叙述方式;这种方式,就根本而言,是一种源于当下精神体验的主观立场。”由此,“新工笔”有可能成为“传统中国画在当代语境中自我突围的方向之一”。
张见是新工笔绘画的主要实践者之一,他在1995年至2005年间,就在探究用工笔的形式演绎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绘画,最终创作《2002之秋》《袭人的秘密》等拥有欧洲古典主义视觉样式的画作。张见受到现代艺术思潮的激发,他意识到应该将工笔这一源自唐宋时代的伟大的“古典”语言系统,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画家弗朗西斯科、波提切利等名家名作对接,二者之间的契合度远超想象,能够弥合中西方绘画史之间的罅隙,进而实现对传统工笔的当代转化。张见既强调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又主张拥有直面全球化的世界眼光,才能真正激活工笔的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新工笔必然是要面对中国艺术史的传统与当代,面对西方艺术史的传统与当代,不断进行新的解构与重构,才可能实现“概念超越”,拥有无限的生命力和可能性。
在新工笔创作上,张见提出“观念先行”,即所有的形式语言都要服务于阐释观念。观念是核心,但形式语言是框架,没有好的形式语言的支撑,观念也就成为缺乏基础的空中楼阁。因此,张见特别强调形式语言的独立性价值。更进一步说,这一观点建立在一个基本立场之上:工笔是中国画学精神的重要载体之一,在世界艺术史的框架下,在文明互鉴的当代艺术语境中,其“本民族”的文化身份尤为可贵。不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要运用工笔创作,其形式语言中必然会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只是有多多少少的差异而已。张见立场鲜明地指出,当中国在全球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越来越有文化自信的时候,就越需要“自觉”,更需要“自省”。
此次展览,展出了张见及其工作室的10位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张见是新工笔艺术的重要推动者,首先他的很多重要创作支撑着新工笔的概念和理论框架,他的画学实践不断拓展着新工笔的形式语言和观念形态;其次他积极从事新工笔教学活动,从他的工作室中走出很多优秀青年艺术家,他们的创作进一步延展着新工笔的空间。同样,在教学上张见更注重发现学生的优长,注重在观念层面的引导,他多是在学生提交创作方案时给予意见建议,共同厘清和推进创作,而不是要求学生亦步亦趋跟随。
就像展览中展出的大型绘画装置作品《当<夜巡>来到中国》,该作品是2022年疫情期间,张见领衔工作室的叶紫、孟哲、刘志蕾、毕晓慧、王晴园、金金、栗玉莹、杨怡、刘小锋、胡箫桐共同完成的。面对这件世界艺术史名作,张见构想用一种全新的形式进行转译,他将画面拆解为多个片段,根据自己对学生擅长绘画内容的了解和判断,分给不同的学生独立完成,最后组装在一起。相较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的线描性艺术,伦勃朗的《夜巡》在画法上运用的是达芬奇发明的“渐隐法”。要对此进行工笔画转换会面对很多困难,诸如对画面中人物形象的勾勒,要精准再现原作的造型,需要极高的领悟力和线描表现力。受到疫情限制,大家彼此隔离,张见与学生们进行了50余次视频会议共同研讨创作方案,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家也不断深化了对工笔语言、材料和表现力的认识。有意思的是,张见与10位青年艺术家即使沟通充分,但大家最终完成的效果却是迥然有异的,不过,这些画面不仅不相冲突,反而是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张见在面对这件最终完成的作品时深有感触,他敏锐意识到教学的边界在哪里。
“见贤思齐”,出自《论语·里仁篇》,意思是见到有才德的人就要向他看齐。在这里,“见贤思齐”有两层含义:一是以张见为代表的新工笔艺术家致力于融入新观念和新经验,建构当代中国画艺术创作的新形态、新境界,致力于复兴中国画学精神中博雅精妙的民族文化气象;二是工作室的青年艺术家们在创作上求真、求新、求变,努力向着老师和老师设定的画学理想和方向不断迈进。当然,见贤思齐,不仅仅指向具体的绘画史的辉煌,其指向的更是一个大象无形的中国文化精神体,是浑沌的光亮。我们都是在浑沌中依稀听到她的召唤,向着光亮摸索着前行。事实上,我们已经走得很远,甚至可以说我们已经站在很高的山上,今天已经远远超越先辈。
2023年5月
张见
Zhang Jian
张见 Zhang Jian
叠no.7
绢本设色 Colour on silk
117.5×177.5cm 2022
张见,1972年出生于上海。2008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院长,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国家一级美术师,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毕晓慧
Bi Xiaohui
毕晓慧 Bi Xiaohui
FACE&BACK
绢本设色 Colour on silk
47×114cm 2021
毕晓慧,1988年出生于山东。2012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20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硕士学位;2020年博士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现为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人物画艺委会委员,李可染画院青年画院画家。目前工作生活于北京。
胡箫桐
Hu Xiaotong
胡箫桐 Hu Xiaotong
HOSHINO
绢本设色 Colour on silk
69×42cm 2023
胡箫桐,1990年出生于山东。2014年毕业于天津美院中国画系,获学士学位;2019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硕士学位,师从张⻅;目前生活工作于日本东京。
金金
Jin Jin
金金 Jin Jin
被进化和循环笼罩的诗意——醍醐馨逸,清唱遏行云
绢本重彩 Colour on silk
63x154cm 2023
金金,1982年出生于山西。2010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2017年入颂雅风张见工作室,师从张见;2018年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研究院研修班新工笔创作方向;现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工笔画学会会员,湛江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湛江书画院特聘画家,就职于广东海洋大学艺术学院。
栗玉莹
Li Yuying
栗玉莹 Li Yuying
觅心无觅处
绢本设色 Colour on silk
55x280cm 2021
栗玉莹,1990年出⽣于河北。201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美术学院,获学⼠学位;2021 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硕⼠学位,师从张见;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刘小锋
Liu Xiaofeng
刘小锋 Liu Xiaofeng
孤云涧
绢本设色 Colour on silk
67.8x61.2cm 2020
刘小锋,1988年出生于福建。201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22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硕士学位,师从张见。
刘志蕾
Liu Zhilei
刘志蕾 Liu Zhilei
入调·昼
纸本重彩 Colour on paper
65x136cm 2019
刘志蕾,1982年出生于河北。2005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工笔画学会会员。
孟哲
Meng Zhe
孟哲 Meng Zhe
和合图
绢本设色 Colour on silk
56×160cm 2022
孟哲,1982年出生于山东。2021级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博士,导师张见;现为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美术馆馆聘艺术家,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山东省工笔画学会主席团成员,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古琴学会会员,国家艺术基金青年创作人才。
杨 怡
Yang Yi
杨 怡 Yang Yi
酩酊之月
绢本设色 Colour on silk
43.5x29.5cm 2021
杨怡,1989年出生于上海。2011年毕业于上海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学士学位;2014年毕业于上海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硕士学位。
叶 紫
Ye Zi
叶 紫 Ye Zi
点痣系列
绢本设色 Colour on silk
42x60cm 2023
叶紫,1991年出生于北京。201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师从徐华翎;2019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硕士学位,师从张见;现生活工作于北京,就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
魏祥奇
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
美术学博士、策展人
专注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当代美术理论与批评的研究和写作。展览策划方面,在中国美术馆和海外策划和执行策划了70多个展览,其中多项获文化和旅游部年度优秀展览项目、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2021年于中国美术馆策划“不负青山——中国美术馆藏建设美丽中国题材美术作品展”,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2016年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中青年视觉艺术策展人赴美策展工作坊”等。著有《从现代水墨到当代水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