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建筑大师们都去给动物设计房子了

艺术与设计 2023-03-30

本期的文章,介绍8位专门为动物设计住宅的建筑师。或许作品没有那么气势恢宏,也不足以扬名世界。但每一个建筑,都是以爱浇筑。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看看不同建筑及设计师们为小动物们创作的住所,可能也会给你想要入住体验一把的想法呢!

loookloook

NO.1 大熊猫的家

和网传美国虐待大熊猫,让大熊猫生活在脏乱差的环境中,导致大熊猫屡屡生病,毛发脏污,生活凄惨相比,丹麦哥本哈根动物园的做法,简直可以视之为正确照顾熊猫的楷模,以及人道主义对待动物的典范。

2019年12月,哥本哈根动物园开启了一个人们期待已久的新景点,被称为是熊猫屋(Panda House)。这个熊猫屋,是为了迎接来自中国成都的两只熊猫,「毛二」和「星二」的。整个建筑斥资2420万美元,占地将近1300平米(相当于3个篮球场)。

熊猫屋开幕仪式上,作为哥本哈根动物园赞助人的玛丽王妃,带着一双儿女,约瑟芬公主和文森特王子亲自出席。熊猫屋本身好不好看先不说,光是这种认真对待的精神就值得点赞,至少证明我们的熊猫没有白白托付。

而哥本哈根动物园最难能可贵的是,不仅专门设计供熊猫居住的空间,还在设计理念中加入很多中国元素。比如天生万物等,为来到丹麦的两只熊猫客人,打造两个不同的生活区域,但两个区域彼此又相互抱合。

哥本哈根熊猫屋,是由 BIG Bjarke Ingels Group 与 Schonherr Landscape Architects,两大专业团队合伙设计的。

而这个团队里集合着著名建筑师,工程设计师,熊猫专家,动物学家,以及专业的兽医,共同探讨和打造。旨在以哥本哈根动物园为锚点,设计和打造出最符合熊猫生活习性,以及最舒适的熊猫生活环境,以求真正意义上保护全球稀有动物。

在解释熊猫屋的设计理念时,BIG Bjarke Ingels Group 的负责人大卫 • 扎赫解释说:发现大熊猫除了交配季节以外,它们喜欢独来独往。所以我们将雄性和雌性大熊猫彼此分开,以使它们不会闻到彼此的味道,也不会产生身体接触。

所以两个不同的区域设计,就是基于这种习性而建造的,让两只大熊猫可以在平时单独生活,彼此既独立又和谐。总体而言,熊猫屋的设计,就是使人类能够感受到,当他们来到这里时,是来熊猫家里做客,而不是熊猫是来自遥远地方的异国客人。

不仅如此,由于大熊猫生活的环境,既要有阴影,还同时要有水和阳光,所以特别构建两个不同的环境:茂密的薄雾森林,和一个浅绿色的竹林。确保「毛二」和「星二」,可以根据季节,温度,喜好,选择不同的生活空间。

说实话,看到熊猫这么喜欢独居,又对环境如此挑剔,总算明白为何它是稀珍动物了。

不过纵观整个建筑,可以看出哥本哈根动物园,真的是非常用心。

动物园的内部空间非常大,遍布各种植物,岩石,攀援树和树干,让大熊猫们有空间休息,玩闹,进食,同时,盆地,溪流,瀑布等各种元素的使用,既可以丰富他们的生活,同时起到降温的物理作用。

而对于游客们而言,熊猫生活区边上设有一家餐厅。上层可以俯瞰整个大熊猫生活空间,下层则铺满当地的北欧植物,以及通往熊猫生活区的竹林,确保视线和景观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让游客身处其间恍然身临其境。

可以说,好的建筑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而人文关怀的目标,不仅仅是濒临灭绝的物种,人类的稀珍动物,也包括生活在人类身边的动物和宠物们,为它们打造多样化的宜居性空间,也应该纳入建筑中。

尤其是当宠物已成为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时。

loookloook

NO.02 泰国“大象世界”

泰国Kui村的“大象世界”,是一个充分考虑“人与象群”关系的建筑项目。 Kui村是泰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部落,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他们一直与大象生活在一起,他们的日常空间设计,也都会将大象考虑在内。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当地的自然环境也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遭受了大面积的毁坏。

于是当地政府开启了一个名为“大象世界”的项目,想要营造一个“人与大象的游乐场”,项目包含了库伊族村庄的重建、大象医院、大象博物馆、文化庭院等。

项目的设计处处为大象考虑,比如在文化庭院中,为了给生活在这里的200头大象提供水,设计师在庭院旁边挖了一个雨水收集池,挖出的8500立方米土壤则变成了6个土堆,这种对自然场景的模拟,形成了一个大象的游乐场,还能帮助它们降低体温、驱除昆虫。 同时,建筑师还设计了42个混凝土树池,营造出一片屋顶花园,为大象遮阳和提供充足的食物供给。

大象博物馆则是由手工制作的黏土砖砌成,包括一个供大象玩耍的区域、一个研究中心和教育设施,展馆有的地方布置了小水池,有的地方布满了红土,完全模拟自然界的风景。

“大象世界”这一系列的建筑空间,传达出了人、大象、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对人与动物共居建筑的一种启示。

loookloook

NO.03 隈研吾 x 养鸡场

建筑师隈研吾在设计完美术馆、画廊以及运动馆之后,居然还为墨西哥的一群鸡量身打造一个鸡舍!这可不是普通鸡舍,其业主Casa Wabi基金会是一个非营利的民间组织,总部位于墨西哥,他们主旨在透过艺术来连接社会彼此的关系,进而产生积极的互动影响与生活价值观,而在这个鸡舍就是位于Casa Wabi艺术中心。

隈研吾为这座鸡舍使用了日本传统的 shousugi ban(焼杉板),暗黑色的木板组成网状结构,打造出远看具有像素感的网格墙壁。

这种网格结构从整体上而言具有坚固性,能防止建筑变形,延长使用的年限;从内空间的环境上,又足够通风,遮阴纳凉。

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所解释,他们希望通过这个鸡舍项目的实践,去反思集体住宅设计的全新可能。这个空间除了能为鸡群提供开放的活动环境外,每一个独立格子都可以给每一只鸡提供专属的休憩空间。

尽管这个建筑的实验性似乎大过功能性,看起来更像是一次随意而行的尝试,不一定具有普适性,但谁又能说,住在隈研吾设计的建筑里,不会比其它鸡群更加愉悦呢?也许好的建筑会形成一种独特的气场,与其中的生物相辅相成。

loookloook

NO.4 宠物酒店

对于现代人而言,休假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自己的宠物应该怎么办?虽然可以临时让亲朋代养,或直接送进宠物店寄放。但其实很多时候,当宠物成为人类情感陪伴的一部分时,很多人都想带着宠物一起玩。

为了满足这些宠物主们的需求,宠物酒店应运而生,坐落于葡萄牙帕拉达的 Canine and Feline Hotel 酒店,就是为宠物和宠物主们准备的度假天堂。这家酒店由当地著名的设计工作室 Raulino Silva Arquitecto 设计,建造在一个古老且风景宜人的葡萄园中。

葡萄园内不仅风光宜人,且非常方便那些离不开宠物的人群。无论他们是去度假,还是单纯出差,都可以携带宠物入内,而酒店设有狗狗和猫咪们需要的美容室,游泳池,兽医室,以及嬉戏的地方。

从外观上看,整个建筑由三个灰白色区域组成,方方正正,中规中矩,但内部构造非常精细,三个相互连接的不同区域,分别分为猫咪生活区,狗狗生活区,以及所有公共服务空间。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不同属性的宠物之间,不会引发冲突,同时宠物主人也不会被干扰。

第一个区域是单层建筑,也是公共区域,有服务台,小商店,储藏室,办公室,宠物主人的放松空间等;

第二个区域非常大,利用现有地形创建了两层高的建筑。分别连接建筑的入口区域,和下面的动物游乐园。而楼上有可以容纳41只狗狗的生活空间,整体布局非常温馨舒适。

第三个区域是猫咪们的乐园,虽然不大,只有12间房间,但中间包裹着一个小型花园,非常适合喜欢向上攀爬的猫咪们生活。

设计师表示,希望未来的酒店建筑能够更加关注宠物们。宠物也是旅游度假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空间,也要纳入到建筑设计中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座宠物酒店,已入围2020年 Dezeen 奖的年度酒店建筑奖,也是释放将宠物纳入建筑设计的趋势大赏了。

loookloook

NO.5 乘风破浪的牧场

漂浮牧场位于荷兰鹿特丹,由Beladon的Peter和Minke van Wingerden设想和发起,Beladon是一家专门从事水上建筑的公司,建筑由Goldsmith设计。漂浮牧场这个概念是为了应对未来海平面逐渐上升、洪水泛滥,以及人口持续增长而导致农田不足的难题,设想以一种新的方式使农业重返城市,适应气候且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由于荷兰频繁遭受洪灾,海平面上升是该城市特别关注的问题,因此世界上第一个漂浮农场在这里诞生了。该农场目前安装在Merwehaven,目前这里是一个港口,未来将成为该市的新居民区。

传统的农场由于远离城市地价较低,多是大规模、水平结构,而在城市内部则相反,离近消费者更近,运输费较低但地价更高。因此在城市里可以以更小的体积将养殖、农产品初加工结合起来,水上牧场就“反其道而行”,设计为三层的垂直结构,水上两层饲养奶牛,水下一层种植蔬菜。

整个牧场以生态绿色为设计原则,农场通过浮动的太阳能电池板发电,通过集成的雨水收集和净化系统提供淡水,草料则从城市的运动场和高尔夫球场中回收,再混合麸皮、酿造谷物等废弃食品一起饲喂,牛产生的粪便则是天然的肥料,再次循环利用。

漂浮牧场还是鹿特丹众多创新技术试验点之一,在这里进行机器人工作和风力光能发电的实验,因此这里也被誉为是“未来之城”。自动皮带供料机用于投喂,牛奶机器人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挤奶,而清洁机器人则可以在粪便产生后立即清除。

每头奶牛都有独自的空间,定期从农场上到旱地上游走运动。

为了使城市居民更加了解健康食品,建筑物尽可能透明以便访客可以轻松参观这些过程,并设有教育空间,可以接待团体来学习可持续农业的实践。

loookloook

NO.6 一线天马厩

设计师Zegers从小就开始骑马,他希望可以为马设计一个舒适、健康且优美的马厩。

这个简单的山墙结构可容纳14匹马,细长的天窗从一端延伸到另一端,两侧木衬天花板呈弯曲状,天窗采用双层蛋白石玻璃,以产生更均匀的光线质量,全年为马儿提供足够的自然光。

建筑外表覆盖着深色木材,与金属屋面瓦相辅相成,这样的材质使得建筑与周围环境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在山墙两端各有一个入口,深色的外墙与内部温暖的木质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使用层压木材建造,结构和墙体在工厂预制后在现场用时45天组装完成。

loookloook

NO.7 荒野中的孤独马厩

该项目不只是一个马厩,也是马匹饲养员之屋。因此,同普通的马厩相比,建筑师需要对典型的功能进行分解,并通过添加新的功能、尺度和流线来重新诠释。

建筑需以两个尺度进行设计,分别是人类和马匹,它们的高度和体型都在时刻发生变化,并且始终是设计整体当中的一部分。

在此基础上建筑师又开发出一种过渡尺度,即出现了三种类型,分别是人类,马匹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尺度。这种中间尺度的存在使得使用者的定义不仅仅是建筑中被饲养的马匹,还包括在内部活动的人类。

建筑内所有的流线,路径,饮水区等区域都需要彼此间隔一段距离,以便在日常的饲养活动中游走,并由此将这种功能性的例行程序转变成为一种美的体验过程。将各个功能区域连系起来,但并不是以实现这种美学部署的目的进行设计,而是通过功能与可塑性的对话来实现各功能间的相互联系。

根据不同的区域、灯光条件以及主要功能,交替使用几乎透明的网和柔和的柳条两种材料。

柳条形成细细密密的红棕色表皮,和周围环境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

loookloook

NO.8 沉浸式体验的鸟舍

伦敦动物园 Snowdon鸟舍最早由英国建筑师 Cedric Price 、 Frank Newby,以及 Snowdon共同设计,1962年对外开放,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可以让参观者置身于自然鸟类栖息地的鸟舍。2017年,Foster + Partners事务所对鸟舍的改造方案正式通过。

这是关于新与旧的融合,也是关于如何给这座杰出的建筑重新注入功能。全新的步行道穿过原有的结构,让鸟舍以新的身份迎接未来。

它保护了一个标志性建筑,向原先杰出的建筑师致敬,也同样是保护了 CedricPrice 的一个特别的作品。

此次改造保留原有的大部分结构,同时升级安全性,以及观赏疣猴和鹦鹉的方式。通过一系列平台和垂直元素,设计师希望可以让疣猴感觉回到自然家园,也让观赏者更好地通过动物的行为和对周围环境的探索了解它们。

项目还有一个新的教育中心,可以同时接待30个游客有机会进一步学习有关动物的知识和这座动物园的建筑历史。

相关资讯
2023年日本艺术院校毕业展海报大赏
2023-03-16
一位来自台湾的设计师,沉迷于设计“猫咪家具”,看的我都想当只猫了!!
2023-02-27
又惹事!著名设计师为城市设计的LOGO被吐槽像监狱
2023-02-15
创意推荐
非遗版画「财神之神」
¥ 32
非遗版画「丧煞之神」
¥ 34
非遗版画「草甲」
¥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