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力空间即将带来艺术家李驰的个展“工作、游戏与生活”,此次展览着重呈现了艺术家近两年来在创作与思考上的一些变化。
李驰,巴塞利兹研究,2024
布上油画,40 x 50cm
李驰的创作灵感来源常常是他所称的“个人趣味”——在流行meme或不同文化形象、符号间,凭借偶然性的催化建立起互文与嫁接。这让他的作品常能在巧思与机锋中为观者带来会心一笑的亲切感。不过,在李驰的近作中,叙事的必要性被弱化,引发其开始构思的形象或场景在反复的推演中流转迭代,一步步蜕下其原始出处与意义,最终停留在画布这一界面上的,是艺术家用画笔和颜料所建立的一套关系。也因如此,相较于李驰此前画作中经常呈现出的粘稠质地、体积感与人造光源质感,这些近作的画面更薄、更扁平化,笔触也更为节省谨慎。李驰专注于绘画语言的上的精进,在反复的思忖与试验下,绘画愈发显现为其本身,而非其他创作媒介的替代或转译。
在创作之余,李驰也向他人教授绘画。作为非美术专业背景出身的艺术家,李驰常说,他从没有绘画基础的学员身上学到很多。也许 “之余”一词是不准确的:对李驰来说,个人学习与创作以及教学紧密交织,甚至学员剩余的颜料常被用作李驰绘画的底色。有趣的是,剩余颜料就像是一种物质层面的引信(正如各类文化形象作为灵感引信)触发着李驰在其上搭建起表达。另一方面也可见,对李驰来说,艺术并非象牙塔里玄之又玄、不可言说之物,创作与生活可以共享一套朴素的哲学。李驰也以类似“废物利用”的方式做了不少绘画之外的创作,可以称它们为雕塑,或者视之为“兼具趣味性和实用性的手工小物件”也未尝不可。与它们生动又独特的存在本身相比,归类的行为显得功利性十足而又苍白无聊。创作的起源对李驰来说不过是天然的信手拈来。
因此,展览标题试图唤起对绩效社会以前的记忆:在职业分化之前,在时间的边界被“发明”出来之前,如何认知理解人的劳动与创造实践?我想,李驰全方位的创作面貌以可以作为一种启发性的样本。衡量艺术价值的维度有很多,在本次展览中,我们想强调的是时间:在画布上大幅度挥笔所用的时间,和仔细把调色盘擦干净的时间是等价的。创作的价值也许很简单,也许它只是艺术家在生活中穿行所消耗的那些生命。因此,你可以在展厅里看到对艺术家工作室的一种比喻式的还原:处在中心的桌椅、画架和分布于周围的作品建立起辐射关系,符号化的光线从房间的一头游移到另一头。正如人类历史上第一张照片所启示我们的:如果将漫长的时间浓缩于一瞬,诗意将从无时间性本身中升起。
View from the Window at Le Gras,
Nicéphore Niépce, 1826/1827
文/朱文琪
海报设计/朱文琪
李驰 / Li Chi
李驰,1990年生,2013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个展精选:
2024,工作、游戏与生活,協力空间,北京,中国
2023,李驰A,協力空间,北京,中国
2018,“赖昀 和她的男朋友”,ODD空间、粉红镰刀,重庆,中国
2015,新学校: 李驰个展,ODD空间,重庆,中国
群展精选:
2023,网上冲浪,NATSPACE,南京,中国
2021,和合——2021年成都双年展特别邀请展,成都东
盟美术馆,成都,中国
2020,白盒子之家小作品,白盒子艺术馆,北京,中国
2019,青衿计划2019,北京观唐美术馆,北京,中国
朱文琪 / kikizhu
朱文琪(kikizhu),独立策展人和创作者、写作者。
曾就读于深圳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后于魔金石空间、《艺术新闻/中文版》和木木美术馆任职。作为展览部内容负责人参与策划展览“大卫·霍克尼:大水花”(2019)、“陈天灼:入迷”(2019)、“梁绍基:恍”(2018)、“陆扬:脑髓天国”(2017)等;曾为Richard Tuttle、Paul MaCarthy、Nicolas Party、梁绍基等艺术家策划并设计出版物。现作为个体继续于当代艺术和泛视觉文化领域生产内容。关注的方向为:图像研究、个人史与移民文化,艺术家书与纸本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