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档纯绘画展览,在美术馆。如您所见,11位艺术家,每人携两件作品参展,一大一小。艺术家问,展览主题是什么,作品如何选?我和年轻的85后画家们说,主题不限,拿两件你自己满意的。自己满意,有时候是最难的,起码我这么认为。
不搞命题作文,这是我对自己说的,策展人嘛,要用好这种权限。上学时,最讨厌标准答案,十岁那年就知道,鲁迅先生写下那句话时未必是这样想的。厌恶标答,厌恶考试,直至今日。长大进入职场,写点东西,面对着手指敲下的文字,偶尔心想,其实这句话是声东击西。你看,标答多不靠谱。生活满是误解,历史更是。
本次展览名为“各自结构——绘画的若有与似无”。先谈“各自结构”,这来源并延续于我今年春天在台北策划的另一档展览“各自结构——年轻艺术家的求索”。之所以复用“各自结构”四字,是因为之前我写道:“1966年,美国纽约举办了一场至今被认为是西方极简主义首次大型展览的群展——《基础结构:年轻的英美雕塑家》(Primary Structures:Younger American and British Sculptors),参展者包括了后来得享大名的艺术大师卡尔·安德列(Carl Andre)、丹·弗莱文(Dan Flavin)、唐纳德·贾德(Donald Judd)等。极简主义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彼时,艺术家们常以某种流派和风格‘集体’式涌现。”
但到了全球化的今天,后互联网时代让每个个体都如此不同,甚至作为策展人,我依旧无法将本次参展的11位年轻艺术家进行归类和总结。当然,就算可以,我相信他们势必会拒绝被贴上统一的标签。所以,不管出于对58年前那场极具前瞻性的伟大展览的致敬,还是对于11位参展画家前途的期许,我再次斗胆将本次展览主题的前半句定为“各自结构”。
什么是“绘画的若有与似无”?先说绘画,这的确是一场只有绘画的展览。都是绘画?装置、雕塑、影像为何没有?因为行业的某些基本共识是,这两年,国内无论画廊还是美术馆的展览,绘画这一媒介都占据了极大比重。例如当你周末置身798,看到的大多是绘画展;拍卖行则更甚,所谓那些“夜场大货”,能有几件非绘画?不用很久,只六七年前,香港夜场里尚有大型装置,几百万的那种。而今,熟悉二级市场的人都懂,当你看到拍卖图录里有一件大型且“学术”的装置后,竟会不自觉地替策划者瞎操心:啊?这卖给谁啊?而美术馆——众人眼中的学术殿堂,绘画展也在肉眼可见地激增……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一现象?
——说破无毒,就是商业嘛。
当然更多是出于商业的考量。但商业有错吗?沃霍尔认为最好的商业是艺术。塞西莉·布朗(Cecily Brown)去年作为第一位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个展的在世女性艺术家,没人指摘她怎么只有绘画;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在巴黎路易威登基金会的个展筹备了五年,一经举办,举世瞩目,没人诟病他为何没有雕塑。是绘画错了?还是商业错了?抑或是画廊、美术馆错了?
那么就用一场绘画展览铭记这个充满绘画展览的年代吧,我又一次对自己说。于是,只有“绘画”了。而“若有与似无”呢?考古学证明,绘画已存在一两万年了,我们的祖先,史前人类,捞了几条鱼,抓了几只鸡,画在洞穴里,记下来,绘画诞生了。至今,全球艺术院校每年报考绘画专业的学生,前仆后继。你我,小学、初中不好好听课时,总是执笔乱画。要这么看,生活中真有绘画,不光有,还极普及。
但我又想,这种“有”似乎只是“若有”,甚至“似无”,毕竟当代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绘画,实属正常。绘画不能让这个星球上99%的人的生活变得更好,没有绘画,人生依旧。但卢浮宫里当仁不让的No.1是《蒙娜丽莎》,起码近50年全球公认。我们的宋元绘画,西方的“格尔尼卡”——不管承认与否,绘画在大多数人心中仍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哪怕185年前“绘画已死”的论断如此言之凿凿。但截至此时此刻,绘画“挺住”了,它不光没死,还活得不错,再活个几十年上百年,轻轻松松?
“有”还是“无”?至关重要还是无关紧要?本次展览,我与画家们以及馆方用这22件“若有似无”的绘画,试图记录下这个充满绘画的历史时刻。而比这些更重要的是,我还想谈谈激情这件事。
很久,是太久了,我们抱怨似乎越来越难碰到让自己惊心动魄的绘画了。就像晚年已被“封神”的毕加索说自己多么想像孩童那样画画一样,用“不懂”绘画的状态看绘画,是否是一条路径?当我们“懂了”绘画以后会怎样?给一张画迅速下结论如探囊取物:看一场展览,轻松筛到“最好”的那张;翻阅PDF,拇指划到尾,20秒选出整场“最佳”。我们太“专业”了,且将愈发“专业”……然后呢?
这是问题吗?是“我们”的问题吗?还是绘画的问题?
回到观看本身,我想多看到一点点“激情”的绘画。巴斯奎特当然是一种激情,但在我看来,范宽也激情,蒙克也激情,八大山人也激情,图伊曼斯也激情……好像无法准确形容到底什么是标准的激情。但当激情降临,应似如临大敌,瞳孔、呼吸、心率、脑波,不为所动,绝无可能。感性的震颤不可或缺,理性的思辨稍后再拨。
都说真诚永远是必杀技,姑且权当是真。如果时间能被凝固,将它抻长——我越来越怀疑,真诚不是真诚,激情才是真诚,因为每分每秒的激情就是每分每秒的真诚。
齐超
2024年10月20日于北京
蔡坚
CAI JIAN
蔡坚,1993年出生于广东潮州,2023年硕士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现生活工作于上海。蔡坚的艺术实践涉及绘画、雕塑和装置,结合技术、材料、现成品等多元的创作方式,围绕其对物体存在逻辑及物体背后的行业运行系统的兴趣,从而展开对图像和当代视觉的探索。
个人展览有:“侥幸”, 没顶画廊, 上海(2024);“Holdhold&Holdholdhold”, 没顶画廊,上海(2022);“水平”,MINE PROJECT ,香港(2022);“转序与重构”,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二工作室展厅, 广州(2021)。近期群展包括:“‘未来计划’广州信号: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作品展”,广州艺术博物馆,广州(2024);“东西南北风:另一种南方现场”,广东当代艺术中心,广州(2024);“返场时代”,北京时代美术馆,北京(2024);“各自结构:年轻艺术家的求索”,亚纪画廊,台北(2024);“等额价值”,RIVERSIDE空间,杭州(2024);“武康晒场”,E.SCAPE艺术空间,上海(2024);“游牧在南方:河流、隧道、湿热、星群”,坪山美术馆,深圳(2023);“南方故事”,和美术馆,佛山(2023);“空间进化”,静安雕塑公园,上海(2023);“短篇小说”,重美术馆,北京(2023);“多元生长的谱系 广东当代油画艺术专题展(2000-2023)”,广州美术学院,广州(2023);“流光”,四方当代美术馆,南京(2023);“我们这一代 90后的艺术”,山西省当代美术馆,太原(2023);“幻觉乱码”,颂艺术中心,北京(2022);“贮藏(2022)”,麦勒画廊,北京(2022);“USB 多端口链接展”,没顶画廊,Gallery Func ,乔空间,上海(2021);“世袭领地”,宝龙美术馆,上海(2021)等。
把握 LG.DG-B.G-B.R.W
木材、油画布、丙烯、真石漆、树脂、油画棒、油漆
240 x 180 cm,2024
©蔡坚
陈英杰
CHEN YINGJIE
陈英杰,1991年出生于中国广东,致力于创作架上绘画、大型壁画、场域创作和空间装置,由中国水墨出发,通过对不同媒介的探索,力求在各异的文化形态间达到平衡,挣脱传统文化束缚,建立全新的个人艺术语言。其作品在北京、上海、香港、台北和欧美等地广泛展出,亦被重要机构收藏。他曾被美国前沿杂志《Complex》评选为“二十五位一定要认识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之一,2023年获得福布斯中国最具影响力华人精英TOP100。
自然重力 101 Gravity CI
混合材料,布面油画和喷漆
160 × 190 × 5 cm,2022
©陈英杰
大志
DAZHI
1997年出生,201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而后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工作生活于北京。她的绘画作品源于对身体本能的信任,在混沌秩序中异化古典主义与酷儿文化,去平衡形式理性的坚定意志和来⾃感性的召唤;作品曾展出于BLANKgallery、新氧艺O2ART、想象力学实验室,北京当代、东京现代、上海021、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等。
赫尔马芙洛狄忒
拼接布面油画、树脂颜料、铅笔、油画棒
180 x 190 cm,2024
©大志
方贤晨
FANG XIANCHEN
方贤晨,1994年出生新疆,2016年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2019年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方贤晨的作品所呈现的画面并非是沉默的,而是欲言又止的。描绘“场景”的作品是关于空间结构,画面正是艺术家在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将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事物即时入画。在这里,方贤晨并不是享受手工绘画性的个人志趣而去描绘固定场面中的细节,而是可以发现根植于日常生活中的创作。他营造出一种与空间的疏离感和张力,超现实的手法制造出了画面的不安,悬念、隐喻以及梦境式的不稳定,作品会给人一种难以言喻的气氛,画面中的世界与真实分割,眼前看到的是近乎现实的空间,但艺术家表达出了脱离现实之外的现实,在这个空间中没有纪实,更多是对于时间的想象以及深度的直视。方贤晨的作品有细腻的隐喻,也同样具有单刀直入式的语言,通过精神性的折射去自省和自察,从而找到新的自我、新的身份。
他的个展包括“捞月亮”,叁拾空间,北京(2023);“动物庄园”,叁拾空间,北京(2022);“龛”,叁拾空间,北京(2021);“存在时间意义爱”,佳作书局,北京(2019)。他曾参加群展:“语言之蛊惑”,槐轩,北京(2023);“梦之飞鸟”,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香港黄竹坑空间(2023);“与虚空的温感对话”,博乐德艺术中心,北京(2022);“鸽子迷信”,新氧艺,北京(2022);“动物凶猛”,叁拾空间,北京(2022);“旷野之途”,新氧艺,北京(2022);“I Heard You Paint The House”,叁拾空间x 23号楼艺术家社区,北京(2021);“EPARTY青年艺术家群展”,798艺术中心,北京(2019)等。
快乐小狗
布面油画
64 x 83 cm,2024
©方贤晨
刘金
LIU JIN
1989年出生于黑龙江,2013年毕业哈尔滨师范大学绘画系,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个展有:“整理阳光”,ArtPro Space,北京(2023)。群展包括:“回形针·Paperclip”,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RED·MOON,上海(2022);“截断”,青年艺术家收藏计划, 旦艺术 DAN ART ,北京(2022);“宝龙艺术美丽家园”, 宝龙艺术中心 ,上海(2022);“杭州新锐艺术作品博览会”,宝龙艺术中心, 杭州(2018);“非由述作”,宝龙艺术中心 ,上海(2018);“ 巨人博物馆奇妙夜”,宋庄美术馆 ,北京(2016);“大学生艺术博览会”,广州南丰国际会展中心, 广州(2015);“大学生艺术博览会”,广州南丰国际会展中心 ,广州(2013);“喧哗”, 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馆 ,哈尔滨(2012)。
“作品里大多来源于生活中的偶然遇见。物体与环境自然也有着它独特的循环法则,在日常的观察中也在寻觅、捕捉、验证着它们存在过的痕迹。时光对它们而言,明日的意义践行在今日存活下的每一个脚印。或是阅读时字里行间的一束光或是理解一段文字后的转身离场,与此同时视觉时刻与某种心理状况的叠加也会连接着曾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些经历。当阳光落在物体或空间上时,这些图像也是在保持着某个时刻,也叙述了时间的流逝。所以,生命的五彩斑斓或平铺直叙,指向的都是同一个方向,万事万物,皆在循环往复。此消彼长之间,能被记录下来的图像背后,也是我眼中最绚丽的一瞬。”
—— 刘金
信号
布面油画
70 x 90 cm 2023
©刘金
任诒春
REN YICHUN
任诒春,出生于1994年。2017年毕业于⻄安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202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她的绘画围绕着花卉、静物和空间展开,但并非将其作为画面的主体。艺术家用自己的眼睛重新构建了物的内部、物与物、物与外部之间的关系,让关系成为了画面中真正的主体。一切被还原到了物的本身,他们都平等和民主地沐浴在来自画笔的清冷光线之下,这是一种新的物的导向,是一种对于现象学之主体性的扩展,也是一种来自艺术家的谦卑。艺术家在对于空间关系梳理与研究的同时,也一并消解了连接着空间秩序的有序时间,并将外在的强度内化为一种安静的力量。
个展: “相遇和凝视”,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北京(2024);“氤氲”,Tong Gallery,无锡(2022);“花的姿态”,shifter,北京 (2022)。群展:“五月”,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北京(2024);“时间悬置”,逸空间,南京(2024);“Kong-Fu:Form and Meaning(形与意)”,元美术馆,北京(2023);“捕捉”,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北京(2023);“冬季失眠症”,索卡画廊,北京(2022);“一隅三生”,伯年艺术空间,北京(2022);绘画不止“890 计划”系列展,山隐造物,北京 (2021);“纸上·至上”,上上美术馆,北京 (2021);“观·物在——2020”,⻄卡艺术中心,杭州 (2020);“采菊”,南山社艺术项目中心,⻄安 (2018)。
另一种旅途
布面油画
150 x 200 cm,2024
©任诒春
苏航
SU HANG
苏航,1996年出生于长沙,现工作生活于北京。本硕先后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师从刘商英教授。
苏航的绘画以自我经验为创作起点,探索个人化的情感表达与感知线索。尝试将自身感知经验通过每一张具体的绘画实践中来回应和呈现个人在社会演变下的权力关系和心理状态。围绕现代社会内部的权力关系通过绘画媒介去展开个人化的回应与探讨。同时,希望根据不同的个人具身性问题意识,探索不同绘画方法去实践。将绘画整体当做对象的态度去追问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现代社会中的权力关系以及作品与作者的动态关系等问题。
他的个展包括:“急景”(inner flow Gallery,北京,2024)“梦游人”(cassoulet,香港,2023)。部分群展包括:“可能的别处”(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香港,2024);“炽热的前路”(inner flow Gallery,北京,2023);“崭新的”(inner flow Gallery,北京,2023);“我们这一代—90后的艺术”(山西省当代艺术馆,山西,2023);“图像的影子——当代绘画的媒介、体制与空间”(谢子龙影像艺术馆,长沙,2023)。
慰问
布面油画、油画棒、马克笔
217 x 179.5 cm,2023
©苏航
徐浩洋
XU HAOYANG
1998年出生于山东烟台;201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2020年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同年保送央美油画系;2023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个展有:“热天午后”,叁拾空间,北京(2024);群展包括:“各自结构:年轻艺术家的求索”,亚纪画廊,台北(2024);“炽热的前路”,inner flow Gallery,北京(2023);“The Brink-尘埃之尽”,Universe Gallery,伦敦(2023);“陌生的名单”,山上艺术空间,厦门(2023);“小红书青年发光艺术展”,世博创意秀场,上海(2023);“太平廣记”,魔灯院艺术客厅,佛山(2023);“自由的陷阱”,叁拾空间,北京(2023);参与的博览会包括:“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2024);“ 魔灯当代艺博会”,南丰国际会展中心,广州(2023);“艺术深圳博览会”,深圳会展中心,深圳(2023);“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2023)。
So Tonight That I Might See
布面丙烯
155 x 119 cm,2024
©徐浩洋
徐雅涵
FLEURS XU
徐雅涵,1993年出生于中国秦皇岛。2016年,本科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综合绘画系。2020年,硕士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现生活和工作于中国沈阳。
个展经历:“往来于陆地的一切孔隙”,伯年艺术空间,北京(2023);未知—徐雅涵个展,发酵艺术中心,沈阳(2020)。部分群展经历:“预演——90后艺术家的30个样本”,春美术馆,上海(2024);“HumanScapes”,BLANKgallery,上海(2024);“重塑的风景”,玉兰堂,上海(2024);“第三空间”,仚東堂,北京(2024);“风华正茂”,荣宝斋,北京(2024);“新绘画的新面孔——后浪拼图”,玉兰堂,北京(2023);“冬青的礼物——女性艺术家联展”,玉兰堂,上海(2023);“簇生——山与秋季群展”,ISLE Gallery,上海(2023);“未来×现场”,ZERO艺术中心,北京(2022);“北风”,玑木画院,沈阳(2020);“剧场·世变与回响——北方艺术家邀请展”,LAFA艺术空间,沈阳(2019);“十年·十人”,川美罗中立美术馆,重庆(2019);“Free Talk多媒介绘画作品展”,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沈阳(2019);“Inter Youth 东方来信国际青年绘画展”,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2019);“没展”,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上海(2018);“约翰莫尔绘画奖作品展”,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2018)。
悬浮的云城·藤
布面丙烯
120 x 120 cm,2024
©徐雅涵
尤阿达
¥OUADA
1987年生于福建,201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目前生活于杭州。
日常生活中的熟悉形象,怀旧式的动画人物,潮流品牌,电子游戏或者电视节目的场面都是尤阿达绘画及装置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元素。他感兴趣于用强制联名的方式将自己置身于青年、街头等文化中。尤阿达的创作异常的生活化,作品中不断出现陪伴他的卡通人物,萌到心碎的动物形象;离不开的可口可乐、只喝农夫山泉的生活方式;沉迷于快手和抖音上疯狂的小视频等等素材与形象。这些看似恶搞的作品内容中,暗自藏匿着艺术家对于「再创造」这一命题的独到视野。
近年展览经历:“玲珑天地”,大田秀则画廊,上海(2024);“爱的魔力转圈圈”,云美术馆,深圳(2023);“五个快感再加上1”尤阿达个人项目,Common Place,北京(2023);“Distorted”Allouche Benias Gallery,希腊(2023);“天地無用”尤阿达个展,大田秀则画廊,东京(2022);“洛德世界II:敌友大会”,野松画廊,深圳(2022);“适度甜蜜”,Tong画廊项目空间,上海(2022);“人造大自然”尤阿达线上展览,大田秀则画廊(2022);“元乡异客”由马丁·戈雅生意策划,大田秀则画廊,上海(2022);“流浪者之歌”马丁·戈雅生意双子空间开幕展,宅HOME Theatre,杭州(2021);“梦境重混”, 四方当代美术馆,南京(2021);“无神论者”,赛麟空间,上海(2021);“Pink is the New Black-Coffee Kiosk”,ROOM 6×8 , 北京(2021);“YOUADA” , common place,北京,个展,(2021);“Platform”,unitlondon,伦敦(2021)等。
汗淋淋宝⻢ 之三
布面丙烯
150 x 200 cm,2024
©尤阿达
郑田明
ZHENG TIANMING
1987年出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10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壁画系。2013年研究生毕业于意大利威尼斯美术学院绘画系。现工作生活于上海。
郑田明近期个人展览包括:“混沌解译”,BLANKgallery,东京,2024;“域度”, BLANKgallery,上海, 2023;“阿赖耶”,BLANK Gallery,上海,2020;“XXILD”,Tong Gallery&Project,北京,2020;“拥挤的回声”,kefang art space,上海,2017;“梦甜宾馆”,墨方空间,北京,2017;“一个()的诞生”, 五五画廊, 上海,2014;“1+1计划第一回”双个展,三尚当代艺术馆,杭州,2014。近期群展包括:“HumanScaps” BLANKgallery 上海“记忆”,BLANKgallery,上海,2024;“如影随形”,圣佳艺术空间,上海,2023;“POSTURE姿态”,汇美艺术馆,郑州,2023;“捕捉”,站台中国,北京,2023;“准时参加”,恒艺空间,杭州,2023;“非代理抒情”,逸空间,南京,2023;“春潮”,BLANKGallery ,上海,2023;“2010-2020中国具象绘画切片”,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2021;“Back to life”,GR Gallery,纽约,2021;“宠物店伙计:游荡轩尼诗”,马丁·戈雅生意 X MINE PROJECT,香港,2020;“苍蝇馆子”,大田秀则画廊,上海,2020;“退相干”,香格纳画廊,上海,2017。
肖像230920
布面丙烯
140 x 200 cm,2023
©郑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