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中——鸣沙

敦煌当代美术馆

活动时间:2024-11-11 至 2025-05-31

活动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长阳路1687号长阳创谷南三楼

没顶画廊合作艺术家杨振中个展“鸣沙”日前正在敦煌当代美术馆展出。展览“鸣沙”是艺术家杨振中受敦煌当代美术馆的委托,前往敦煌参与艺术驻留的项目成果。

《鸣沙》、《回响》和《工具》是展览中三件不同创作时期、语境和背景的作品。通过录像、声音和装置等形式,杨振中赋予了敦煌以更为直接和具体的现实意义,反映了艺术家对于日常普通而庞大的集体画像的三种不同侧写。

杨振中《鸣沙》(片段)2024,双屏录像装置,24分钟,敦煌当代美术馆,上海,2024

杨振中《鸣沙》(静帧)2024,双屏录像装置,24分钟‍‍‍‍‍

双通道录像作品《鸣沙》采用了两块巨大的竖屏用以展示画面:左屏画面中的素材多摄制于鸣沙山景区,右屏画面则截选自敦煌洞窟壁画。

大漠中身着敦煌壁画风格服饰的游客与缓缓展开的敦煌洞窟壁画,形成了节奏和内容的呼应与对照。微妙的联动关系,反映了文化遗产在文旅产业中的符号化现象。

展览现场,杨振中《回响》2024,声音互动装置,敦煌当代美术馆,上海,2024,摄影:张洋 © 敦煌当代美术馆

声音互动装置《回响》源于杨振中2006年旧作《我有一个梦》,艺术家在敦煌艺术驻留时见到的当地旅游项目万人大合唱成为了完善这个想法的契机。

展览现场内,观众走上演讲台,其朗诵的声音被演讲台上的话筒所捕捉,旋即被人工智能修改为10路不同音色的人声,并且被同步放送出来。台上发言人的语言本意被“消解”,被人为制造出的群体声音在带有仪式感般的重复中所替代。

展览现场,杨振中《工具》2022-2024,敦煌当代美术馆,上海,2024,摄影:张洋 © 敦煌当代美术馆

杨振中于2020年《现形》作品系列中展开了对于“劳动”这个主题的思考和实践。而劳动也是敦煌普遍存在却容易被普通大众忽视的题材。装置《工具》正是杨振中对《现形》的延续和变体。这些二手的劳动器具,在工业化生产背景下正逐渐被淘汰,而每一件器具都因不可复制地保留着劳动者曾经使用的痕迹,而弥足珍贵。

杨振中《工具》(细节)2022-2024,54件工具木雕 (含 3D 制作图和底座),尺寸可变

杨振中,1968年生于浙江,现工作生活于上海。作为艺术家,其艺术实践以观念艺术为主要方向,涉及录像、摄影、装置,甚至包括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长期活跃于全球当代艺术系统,并于2003和2007年两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作为策展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起,他与上海的艺术家们共同发起并策划了包括“超市展”“快递展”“吞图”等十几场重要的当代艺术展览和项目。杨振中的创作核心,一方面持续关注生死议题并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强化社会中存在的大量矛盾与错乱,另一方面则是对城市日常与政治空间中的人、物、景观的转化和再利用。近期的创作亦聚焦于在文明史的语境中,探讨智能技术、人类劳动与自然景观之间的丰富可能性。

重要个展包括:《静物与风景》,北京唐人当代艺术中心(2018);《始终》, 莫斯科MANEGE美术馆及展览协会(2014);《不在此时》,上海OCT当代艺术中心(2013);《不要动》,北京香格纳(2011);《杨振中》,英国伯明翰IKON美术馆(2006);《轻而易举》,上海比翼艺术中心(2002)。重要群展包括:《1989年之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2017);《我们光明的未来:控制论幻想》,韩国白南准艺术中心(2017);《前卫中国:中国当代艺术20年》,东京国立新美术馆(2008);《全球化城市》,英国泰特美术馆(2007)等。其作品不仅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2003, 2007)、上海双年展(2002, 2016)、广州三年展(2002, 2005, 2012)、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2006)、里昂双年展(2013) 等国际大展,亦被纽约MoMA、古根海姆、英国IKON美术馆、日本福冈亚洲美术馆、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瑞银集团等重要公私艺术机构所收藏。

创意推荐
朋克姬
¥ 20
熊猫面具(害怕)
¥ 15
非遗版画「大黑天神」
¥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