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nder Lobanov / Александр Лобанов
亚历山大·洛巴诺夫,一个聋哑人艺术家,在精神病院住了56年。临死前几年,他的画作才被世人知晓,并受到艺术圈追捧,在世界各地都有过展览。还有一个法国纪录片导演 Bruno Decharme 拍摄了他的传记短片,俄罗斯的国家级电视台也破天荒地做过一期他的人物纪录片。
他会是精神病院里的“梵高”一样的存在吗?
洛巴诺夫1924年出生于莫洛佳镇。22岁,1946年,老家因为水电站的修建而被淹没,他跟随家人一起搬迁到了雅罗斯拉夫。之后他就变得行为古怪,暴力,情绪失控。这些问题的根源,可能跟他童年时期的脑膜炎引发的失聪有关。
23岁,1947年,他被送往当地精神病院,在那里呆了几年,然后被转移到雅罗斯拉夫的阿福尼诺医院,一关就是56年,直到2003年去世,享年78岁。1964年他母亲去世后,就再没人来探望过他,亲戚们都以为他已经死了。
在他刚住院的时候,他的暴力倾向非常严重,随着药物的不断影响,他开始变得越来越孤僻和孤独,内心中对枪械与武器的热爱,逐渐转化成了艺术创作。
有一个小道故事,可以解释为什么他的画面中频繁出现枪支形象——在卫国战争期间,驻扎在洛巴诺夫一家村庄的士兵,曾经承诺给这个年轻人一把步枪,但后来那个士兵忘记了自己的承诺,洛巴诺夫的心结也由此落下,一生都在这种失落的循环反复中。
1950年代,洛巴诺夫曾找到了一位朋友,那人是他医院里负责开车的司机。司机对洛巴诺夫很友好,还邀请他去外面看望他,也会带他去城市里散步。在精神病院之外的广阔世界里,洛巴诺夫发现了一个叫照相馆的神奇地方,他开始满怀热情地拍照,并用脑中武器的图案和枪支的形状为相框做装饰画。
也许是在外部世界与自然和动物的接触,他画面中另一个无穷无尽的题材是狩猎。不管是狩猎用的霰弹枪,还是捕获猎物时的经典合影照,都反映着他潜意识里对追逐猎物的痴迷。
直至今日,也很难说是什么促使洛巴诺夫将自己的复杂命运升华成纸面绘画,很可能是当地的艺术治疗人员帮助他发现了隐藏的天赋;也可能是内心的隔绝疏离,需要一种夸张而细致的表达。在他的作品中,这位聋哑人描绘自己的童话故事,主角是大人物、革命英雄、自画像、狩猎者,以及形影不离的猎枪。
关于他的艺术创作,大体上可以被归类为“Outsider art”或者“Art brut”之流派,他本人也可以被理解为素人艺术家 。
他因为精神疾病而没有接受过任何正规教育。他本能地回避了正规训练和主流思想对创作的影响,他的创造力并非遵循了某种旧的范式,而是隔绝于社会与文化影响之外(并没有主动去参与呼应苏联当时的文化艺术和社会生活),而是通过自己未经雕琢的潜意识来反映社会和文化。
很难说清楚,他是在反叛和抗拒具体的某一种东西, 或者说是针对某一个潜意识而不停表达。也许,整个外部世界对他来说都是带有侵略性的。
在一个绝对冷酷和寂静的私人世界里,他用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与世界划清界限,用原始的笔触来描绘自己的恐惧与无畏。他看到伟人便成为伟人,他看到英雄便成为英雄。人物有些诡异的似笑非笑的表情、简单的构图、可爱的图像元素,组合构成了一种出其不意的吸引力。
他成名之后,有许多的医生、专家和艺术评论家试图找到究竟是怎样的社会生活中的细节,影响了他眼中的世界观,塑造了他的画作。也有人试图用冷战中的崇高形象来解释画面中寓意。不过这些也许只是评论家们的牵强附会吧。
在我看来,真正对每一个普通的观看者造成影响的,是画面中传达出来的那种,不可抗拒的冲动感和原始天真的力量。
一个孤独沉默的狩猎者,在脑内剧场里波澜壮阔地度过一生,然后谜一样地消失了在历史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