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5岁?7岁?
看到这个标题进来的你或许已经猜到这是艺术大师的作品了。
没错,这幅作品出自西班牙艺术家胡安·米罗(Joan Miro),他在74岁时画了这幅《蔚蓝的金色》。不止是米罗,很多世人熟知的艺术大师穷尽一生努力回到童年,经历了对绘画技巧不断探索的青年时代后,在晚年找寻童真。毕加索曾说:“我14岁时就能画得像拉斐尔一样好了,之后我却用了一生去学习像个孩子那样画画。”
艺术大师试图回到童年,找寻的其实是一种纯朴、真挚、忠于内心的表达。儿童节的日子,让我们重温这一段段找寻之路,也是提醒自己,儿童的本性是多么可贵。这份“初心”,是艺术创作值得珍视的原创力。
alldiy.cn
alldiy.cn
这是毕加索26岁时自画像把肖像画成“歪瓜裂枣”“七零八落”的毕加索画作常常让人直呼“看不懂”怎会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
如果以古典写实主义的标准来评价毕加索的话,他在14岁就已经画得像拉斐尔一样好了,当时的毕加索就被人们感叹为“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天才”。
《第一次圣餐》First Communion, 1896
令人意外的是,毕加索却用尽此后所有时光去学习像个孩子那样画画,找回失落在童年的绘画自由。他70多载的创作历程简直算得上一部近现代西方美术简史。
创作于1907年的《亚威农少女》中,毕加索就显出打破既定程式的尝试。这幅描绘5位少女的油画与写实无关,也没有立体、透视,人物正面的脸上竟然出现了侧面的鼻子,甚至有一张脸上的五官全部错乱。充满扭曲与变形的画面,似乎是越画越无厘头,那一年,毕加索26岁,已经踏上回到童年的路。
《亚威农少女》The girls of Avignon, 1907
晚年的毕加索,进入“田园时期”,俨然沉浸在田园的老顽童,玩世不恭、随心所欲地画,无论主题还是形式都达到了奔放自由的境界。画中从真实到符号、从再现到表现、从现实到超现实等种种转化,都是在用孩童般的肆无忌惮来完成。
Man with Guitar, 1912
alldiy.cn
alldiy.cn
稀稀疏疏的线条,信笔涂鸦的形状,平涂的纯粹色彩米罗的画作简单得连三四岁的孩子都能临摹看似随意的点、线、面的组合却爆发出一个个全新的小宇宙呈现出充满幻觉且颇具生命形态的抽象画面
米罗也曾经跟毕加索一样,就读于著名的巴塞罗那美术学院。不过,没过多久,他退了学,又患过一场重病。此后在农村的一段疗养时光拯救了他的生活,也唤醒了他的艺术灵感。
在那里,视线所及的金色的海滩、粗犷的断岩、坚石叠成的农舍、环绕村落的橄榄树和葡萄园,让米罗沉醉于自然界所带来的迷人韵味。有人说,米罗的画作体现了艺术家对于自然超强的感受力———他能够游刃有余地运用象征手法传递信息、表达情感。
26岁时的自画像,1919
时至今日,“超现实主义”都是米罗身上被贴得最多的标签,这类型作品往往以梦境、幻觉作为创作源泉。米罗自己却迫不及待撇开标签的束缚。1930年代,他就曾公开宣布与超现实主义流派无关。
《加泰罗尼亚景观》,1924
事实上,这位艺术家曾奋力驶向太多的艺术彼岸。他要的只是用一种孩童般的纯真眼光看待万物。米罗一生潦倒至极,曾受毕加索、海明威的接济,直到63岁才拥有自己的画室。
《母性》, 1924
米罗的画充满童趣,却又绝非儿童画。有评论家认为,米罗的画与儿童画的关系是“自然的稚拙”与“稚拙的自然”的关系。儿童的稚拙是年龄使然,是特定的生命、心理状态;米罗的稚拙则是经历复杂之后的“归真”,一种洗去铅华的自然表达。
《荷兰室内景一号》,1928
关于自己的创作,米罗有过一句名言,“用灵魂中的火焰来构想作品,但必须以临床的冷静来完成它。”他也曾经这样阐述自己的创作状态:“当我画时,画在我的笔下会开始自述,或者暗示自己,在我工作时,形式变成了一个女人或一只鸟儿的符号……第一个阶段是自由的,潜意识的。第二阶段则是小心盘算。”
或许,米罗更应该被称为“天真的思考者”。
alldiy.cn
alldiy.cn
杜布菲是“二战”后西方国家最著名的艺术大师之一原生艺术是杜布菲的极力推崇的艺术形式他那生涩、粗犷的创作笔法总让人联想起儿童涂鸦的自发乐趣
在杜布菲长期生活的巴黎,从来不缺光怪陆离的视觉盛宴、先锋实验。尽管喜爱艺术,那些20世纪以来层出不穷的艺术创新,却让杜布菲在很长一段时间感到彷徨。他厌恶陈腔滥调,可又找不到自己该走的路,只好一次次搁下画笔,甚至一度绝望得打算放弃艺术之路。
《一头鼻子微妙的牛》The Cow With the Subtle Nose, 1954
转机出现在他41岁那年,杜布菲意外地在儿童绘画、街头涂鸦之类不受重视的边缘文化中发现了一个秘密,那些绘画中有种能够突破写实常规的具象,似乎负载着某种难以言说的力量。从人类心灵原始的创造力中,他获得前行的动力,也迎来艺术声名的渐起。
45岁左右几次前往撒哈拉沙漠的旅行,确立了杜布菲最具辨识度的创作技法。置身连一棵树、一株草都不见踪迹的茫茫沙漠,该怎样表现出对这个世界的感觉?
Grand Maitre of the Outsider, 1947
一次,杜布菲随手抓了一把土,把它们粘在画布上,旋即变得又粗又厚的画布令他感叹“这正是我要的感觉!”他进而也兴致勃勃地用土在画布上刮起来,刮出人,刮出骆驼,也刮出炎热的太阳,随意得就像坐在海边的沙滩上用指头或树枝在地上画着画。这种作为自然物体的绘画真实,让杜布菲获得了某种神秘、原始的体验。
1961年,杜布菲则以“呜路波”风格作品达到艺术顶峰。这些作品以奇幻的色彩与流畅的笔触,刻画歪曲的人形、扭动交杂在一起的肢体,将心理与身体的感知用艺术表达出来,充满儿童画式的处理手法,也带有史前洞窟壁画的野性意味,和西方城市街道涂抹画的随意性。
《来来去去》Comings and goings, 1965
alldiy.cn
alldiy.cn
让·米切尔·巴斯奎特是二战后美国涂鸦艺术家新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离世时仅28岁如流星般耀眼而又短暂他在艺术史上划下深刻的一笔!在巴斯奎特的所有注释中,最牛的,就是他的涂鸦。现在回过头去看,巴斯奎特的画画很像是天赐的能力。
让·米歇尔·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1960-1988)是二战后美国涂鸦艺术家,新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从小在一个生活优越的中产阶级家庭中长大,整个童年都是在纽约度过的。
正在涂鸦的巴斯奎特,1980-1981年
从18岁起,他就开始在苏荷(SoHo)街区的墙上、纽约地铁的车厢上创作他那被认为是“涂鸦”的艺术。他画得也很随便,材料都很便宜,泼洒油彩,喷漆罐,再加上丙烯油画棒。
在巴斯奎特短暂的10年创作生涯里,共有上千幅绘画作品、2500多幅纸本和素描作品。
巴斯奎特独特的书写方式,儿童般稚拙的线条,不知所云的文字堆砌,加上对黑人文化痴迷的关注,使得他的绘画在涂鸦艺术中独树一帜,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戴皇冠的人
alldiy.cn
alldiy.cn
塞汤伯利:《黑板》 在黑板上6行的连续圈圈
美国抽象艺术大师塞汤伯利创作了一系列《黑板》的作品,风格就像孩童式的涂鸦,彷彿书写和绘画之间是没有界线的;他的创作方式也很特别,是坐在朋友的肩上,让对方随意晃动,然后他便顺着这个起伏,用粉笔在黑板上不间断的画出线条。涂鸦般的恣意奔放却展现出优雅,和大部分抽象派画家狂野的风格不同,他笔下将日常或是自然的事物画成简单线条,却能捕捉神韵,因为深受欧洲历史和古典神秘主义的影响,他的笔触率性、本能而且主观。
德米特·朗地:《梦》
澳大利亚抽象派极简主义大师德米特·朗地是当代最具影响力,最受推崇的艺术家之一,被称为21世纪最伟大的肖像画艺术家。她创造的自由奔放的极简主义风格独一无二,是第一位用抽象极简主义艺术为英国女王创作的画家。
德米特用简单的形式表达复杂的思绪,摒弃一切干扰画面的不必要的东西,体现了画家惊人的创造力。她的标志性黑白线条画,单纯而明快,每一根线条,都充满了情感,显现了艺术家超凡的艺术修养,每一笔,每一点,都是高贵的艺术结晶。